历时十年,广州海测交出完美答卷
测绘工程师正在进行勘测工作。
大洋网讯 “为有幸参与港珠澳世纪工程而感到自豪。”近日,当港珠澳大桥在全球目光聚焦下正式开通时,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下称广州海测中心)的测绘工程师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因为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和水域通航所必需的扫海测量、详尽的海底地形资料及制图工作是由广州海测中心提供和量身定制的。历时10年多,他们终于在这一刻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手段勘测
“2008年11月,广州海测中心就开始对港珠澳大桥桥区水域的水下结构物进行扫海调查,为港珠澳大桥总体设计定稿争取了宝贵时间。”广州海测中心主任何开全向记者介绍道,港珠澳大桥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广州海测中心完成了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建设各个阶段的勘测工作,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手段、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先后对桥区水域、广州港出海航道、临时航道、特种水域进行了全面的勘察测量,包括外业扫海测量、专题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三大部分,测量面积324.5平方公里,为大桥最终建成通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广州海测中心副主任刘庆东向记者介绍道,为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广州海测中心投入使用多艘专业测量船舶,包括旁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海洋磁力仪、多波束测深系统、船载三维激光等先进的勘测设备,创新综合运用多种勘测工艺,查清了已有管线、管道、光缆、沉船、炸弹等水下结构物,并全覆盖获取重点航道、浮运航路、避风水域的水深情况,为大桥前期总体布置、施工建设期安全保障、运营期监管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支持。
为加强港珠澳大桥施工水域附近船舶通航的安全管理,广州海测中心建成二维、三维、遥感影像结合的GIS系统-港珠澳大桥通航环境数据服务系统,成为业主、海事、海洋、施工建设等单位日常管理及监管不可或缺的信息平台。
“大桥勘测涉及粤港澳三地的水位基准面差异,广州海测中心与香港、澳门的海道测量部门充分合作,开展同步验潮、水准点联测、控制点比对等方式,完成了三地水位基准面校核工作,为大桥三方施工建设提供了准确统一的水位基准。”何开全介绍道,2016年,确定了三地基准面换算关系后,由内地、香港、澳门海事部门联合编制的《港珠澳大桥及附近》海图正式出版发行。
12人驻扎珠海负责前期测量
2008年11月,广州海测中心在大桥开工前对桥区水域水下结构物进行扫海调查,调查面积达到了18平方公里。大桥施工单位给予广州海测中心的时间仅一个月。广州海测中心专门组建了一支12人的队伍负责前期测量工作,直接驻扎到了珠海。
“每天早上7点我们从码头出发,就在船上用仪器对测量水域进行扫测工作。到晚上六七点我们才会返回码头。当时是冬天,早上和夜晚的海面都非常寒冷。”广州海测中心测绘业务科科长王宇凯回忆道,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工作团队在扫测工作结束后的当天晚上就对扫测数据进行处理。这也意味着这支精英团队每个人每天都工作将近10个小时。
勘测和开辟临时航道、对主航道和临时航道进行实施调整,是广州海测中心在大桥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临时航道的开辟是十分复杂的,我们需要去测量临时航道是否能满足船舶航行的吃水深度;后面的航道疏浚也需要我们去把关,确保挖到我们要求的通航深度。临时航道开辟后,我们需要绘制示意图,通过有关单位向港口和船舶进行分发告知。”王宇凯介绍道。临时航道往往都要跟着工程进程随时进行调整和更新,这也让广州海测中心成为了一支“召之即来”的应急部队。从接到通知到最终航道调整示意图的绘制完成,往往只有4~5天的时间。
“航道调整示意图一般是在各方的工作会议上进行展示和宣贯的。有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航道调整的数据反馈到我们制图人员时,距离开会仅剩不到24小时。”广州海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周素娥回忆道,在时间异常紧迫的情况下,制图人员最终在加班加点的情况下完成了这张示意图,在开会前半个小时顺利送达会场。
(信时记者温倩茵 通讯员穗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