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剁手”不能只看到打折

09.11.2015  17:01
本报报道,“双11”购物狂欢节即将来临,各路骗子也伺机而动趁机逮几个大意的消费者“捞一笔”。为此,市消委会针对“双11”发出消费提示:尽量选择大型、正规、信誉度高的网购平台和商家,避开“钓鱼网站”;注意保留购物凭证,如交易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以备日后维权之用。

  ■ 孙维国

  本报报道,“双11”购物狂欢节即将来临,各路骗子也伺机而动趁机逮几个大意的消费者“捞一笔”。为此,市消委会针对“双11”发出消费提示:尽量选择大型、正规、信誉度高的网购平台和商家,避开“钓鱼网站”;注意保留购物凭证,如交易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以备日后维权之用。

  其实,伴随“双十一”而来的不仅有各路骗子,一些无良商家玩的“先涨价后打折”、“老货当新货”等把戏,比骗子有过之无不及。“剁手党”们双十一购物不能只看到打折,也要算一算经济账。作为消费者,仔细看一看市消委会的提醒很有必要。现在骗子不但多,而且骗术不断翻新,作为个体,购物时多留心、多注意,是避免上当受骗的有效法宝。

  双十一购物最便宜吗?答案是“不一定”。比如服装是快消品,一件新款服装的市场销售周期最长也不过一百天,过了销售周期,商家必然要打折出售,否则,就会成为库存,到时打折都难卖掉。也就是说,服装打折不只在双十一,只要到了销售周期的末尾,不但会打折,而且有的会比双十一折扣更低。

  说到底,双十一就是打折促销,可是,商家打折喊得震天响,谁知道背后玩什么花招?藏什么猫腻?一句老话是“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这话不绝对正确,但绝对大部分正确。双十一“剁手”,不能只看到打折,消费可以有,但切莫跟风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冲动消费,这些非理性行为乃消费大忌,也是消费上当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

  必须看到,如今是商品过剩时代,什么商品都供过于求,服装也好,其他快消品也罢,迟早都是打折货,只要平时留心,在双十一之后不但能买到更价廉物美的商品,而且免去了“等快递”的焦急,熬夜购物的辛苦,也不会掉进“虚标价格、虚假折扣”的陷阱。作为消费者,应该按需购物,理性消费。双十一价格再低,如果不是真正急需的商品,不必凑双十一这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