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

07.12.2015  10:49

朝霞中的广州。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罗斌豪 摄

●南方日报记者 张东明 周志坤 骆骁骅

三年前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再次推进到一个重要时刻。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广东考察工作。沿着小平同志当年视察广东的足迹,习近平总书记从深圳、珠海、佛山到广州,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部队和科研院所调研,一路走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习总书记指出:“这次调研,是我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习总书记寄望殷殷:“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到广东考察前一周,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发出了凝聚时代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令。

三年前的今天,全球目光聚焦广东,聚焦习总书记地方考察首站,广泛认为这是为中国梦起笔着墨,并赋予广东在践行这个伟大梦想的进程中继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年来,习总书记多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指明前进方向,推动广东各项工作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三年来,广东遵循总书记的战略指引,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在推动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进程中迈出新步伐,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5年10月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决胜冲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11月26日闭幕的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广东将于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梦想,广东先行。广东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南粤大地书写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壮丽新篇。

新常态下的新使命

历史总是在时代的转折点赋予广东新的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敢为天下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广东奇迹”;而且每每在关键时刻,成为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沃土,以先行一步的经验为全国提供重要的借鉴。

在考察广东期间,习总书记指出,广东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暴露得最早也最充分,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性的体会和认识应该最痛切也最深刻。广东要继续大胆探索和扎实工作,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跨进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门槛,但同时面临着改革攻坚期、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叠加挑战,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广东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此时的人均GDP已经突破8000美元大关,但审视自身,广东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更加凸显,珠三角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粤东西北12个城市人均GDP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经济社会中各种矛盾交织,率先进入新常态的广东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顺利跨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严峻挑战;对于广东来说,这更是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2012年12月11日,习总书记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时进一步点题:“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这既是赋予广东的重要使命,也是对全国提出的重大任务。广东要继续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大无畏气概,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改革对广东至关重要,做好新常态下的工作,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必须高举改革的旗帜,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多次强调,“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就是广东今后工作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是广东工作的总目标。广东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积极探索,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两个率先”。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广东再次注入新动力,破浪前行。

统筹推进战略布局

“我要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三年前,习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的过程中,再次深情回忆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谈话,鼓励广东干部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生动实践中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

三年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达到新的境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时刻,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全面依法治国顺利开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党心民心为之一振,神州大地活力进一步迸发,砥砺人心的“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站在时代的转折点,面对新常态下的新使命,广东省委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以坚定的决心和排头兵的担当,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强有力的领导,保证了正确的路径——

习总书记考察广东以来,广东省委先后召开十一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谋划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部署全省工作,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和核心战略抓好抓实;要求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省的重大政治任务,在联系实际指导工作推动落实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真正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推动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清晰明确的“时间表”、“责任书”、“路线图”,确保层层稳步推进——

三年来,为了把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到实处,广东在一个又一个工作节点,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见和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并在相应的文件中制定了清晰明确的“时间表”、“责任书”、“路线图”,确保了层层稳步推进。这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重大措施落地生根,层层稳步向前推进,厚植广东发展新优势。

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2013年11月,广东出台《关于提高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2014年5月,省政府专门召开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务虚会,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2018年率先实现总体达标;特别是为了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使南粤大地的活力得到进一步迸发;

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月,广东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明确提出10个方面、52项主要改革任务,明确了引领全省改革稳步推进的“施工图”;

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2015年1月,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确定依法治省工作要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表;

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根据中央部署要求,广东省委先后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办法、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的意见、关于加强纪律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作风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详细规定,开出不得逾越的“负面清单”,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管党治党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为广东在新常态下的发展保驾护航。

深化改革走在前列

习总书记三年前的那一席话始终萦绕在广东干部群众的心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推出15大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目的就是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滔滔珠江,大潮再起。

三年来,广东按照习总书记“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的要求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在诸多领域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2014年1月11日,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广东发展的“根”和“魂”,是推动广东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必须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要继续解放思想、弘扬实干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攻坚克难,广泛凝聚共识、坚定改革信心,科学统筹谋划、坚持协同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抓住机遇奋发有为。

这是一场剑指积弊、激发市场活力的改革——

广东率先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2015年2月,率先公布省政府51个部门履职尽责的总账本,共包括9类职权事项共6971项,同时,大力推动市县政府部门公布权责清单,政府权力责任更加法定化、透明化;深入推进85个省直单位优化内设机构编制和职能配置,为政府治理能力“进挡提速”,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努力推动我省率先建成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行政审批权标准化运行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6月,广东省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比2014年初分别增长23.96%和69.34%。在深圳,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两年多时间,全市商事主体数量由不足100万户迅速翻番突破200万户,增量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总量,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

这是一场不断完善法治、保障公平正义的改革——

广东省委统筹推进依法治省各项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为广东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立法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了新突破,首部由高校立法研究基地起草的地方法规《广东省信访条例》颁布施行;在司法体制改革上,从2013年深圳率先试点的审判长负责制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法官遴选委员会的成立,从领导过问案件登记制到法检两院人员分类管理、提名管理,一次又一次开全国先河。司法体制改革又于近日率先从试点向全省铺开,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中级法院和下辖两个基层法院以及广州海事法院、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等全部纳入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范围。

这是一场猛药迭出、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的改革——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广东不断发力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决心向体制病、部门病、流行病开刀,党的领导愈加坚强有力;强化纪检垂直管理,深化纪检改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头,建设廉洁、清明的发展环境;率先启动检察体制试点改革,市县检察院检察长纳入省委管理,省级以下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全面铺开县级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异地同步审计,并覆盖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地方基层主动请缨,佛山积极启动廉洁试验区建设,建立高效的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在全国率先启动对地方国有企业巡视,实现对地级以上市和省属国有企业巡视全覆盖……

资料显示,广东400多项具体改革任务全面开花,中央有关部门在我省安排的50多项改革试点已全部启动实施,包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改革重头戏。

“广东是观察中国最重要的地区,中国各方面的改革都会在广东先行一步。广东的改革做好了,不仅对广东有利,也对整个国家有利。”近年来频频造访广东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如是评价广东改革的意义。

以排头兵的担当率先探路

可让人像“钢铁侠”一样在天空飞翔的马丁飞行喷射包、悬浮在空中的迷你版“云端”号、飞在天空的“大货车”太阳方舟、新亮相的光子智能送菜消费机……2015年11月16日,深圳会展中心,第十七届高交会“群星璀璨”。习总书记三年前考察过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推出了一系列颠覆式的创新产品,特别是马丁飞行喷射包,如今已经接到了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的订单。

三年前考察广东期间,习总书记要求广东继续大胆探索和扎实工作,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2014年3月6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总书记又寄语广东,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后来,习总书记又强调,广东不仅要在地区生产总值上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三年来,广东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排头兵的担当率先探索,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为“十三五”时期我省发挥“两个支撑”战略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来,广东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到核心战略的位置,推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全面转变——

2014年6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按照规划,到2020年,广东将基本建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全面转变,主要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

2015年2月27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我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核心是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根本途径是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我们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这是党中央对广东发展的殷切期望,是新阶段广东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广东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关系广东长远发展的关键一仗,是我们必须打赢的关键一仗。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立省、创新兴省,以创新驱动发展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强调,全省要抓住和用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力争到2017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广东。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广东经济的发展及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东省专利监控报告》显示,至2015年10月,广东省有效专利总量为76.08万件,有效发明专利13.19万件,位居全国首位。深圳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5.43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是全国创新最活跃的城市。广东企业拥有有效专利48.3万件,其中华为、中兴有效专利数量超过1万件。

三年来,广东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深入推进珠三角优化发展的同时,举全省之力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是推动珠三角优化发展的战略性举措。2014年2月,省长朱小丹指出,要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取得新突破。几年来,广东按照《纲要》要求,加快推进珠三角优化发展,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技术改造、重大平台、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五大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11月,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牌,广州、深圳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珠三角搭建起“1+1+7”的创新格局。

与此同时,广东大力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非珠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粤东加快建设汕潮揭城市群,粤西加快建设湛茂阳临港经济带,粤北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型新经济区。2013—2017年省财政将通过整合资金存量、新增财政预算、增加融资渠道等手段,统筹安排资金6720亿元,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全省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2013年交通大会战在全省各地打响,今年将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到去年底,广东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280公里,跃居全国第一;与湖南、广西、福建对接的5条出省通道陆续通车,到去年底我省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已达15条;随着交通大会战的扎实推进,广东预计在2018年前后集中迎来高速公路通车潮;而到2020年还将实现市市通高铁目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结出累累硕果。

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明显。投资达数千亿元的大项目先后落子粤东、粤西,如中委合资广东石化炼油项目、惠来电厂、中科炼化、宝钢基地等。产业帮扶给粤东西北地区注入了无限活力,2014年,粤东西北34个省产业转移园实现全口径税收208亿元,同比增长27.4%。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截至2015年1月底,广东12个新区已纷纷落子在粤东西北版图上。

三年来,广东以空前的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广东——

2013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要求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广东新一轮绿化大行动由此揭开帷幕。3年来,全省各地大力弘扬“十年绿化广东”精神,精心组织实施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景观林带8610公里,完成碳汇造林1100万亩,森林进城围城工作在珠三角地区全面展开,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已建成示范村2660个。广东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新一轮绿化广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广东这几年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推出“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政府与各地签署防治大气污染“军令状”,一年一考核;投入逾千亿推进治水,2013年出台《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2015年又率先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立法规范。同时,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跨界治污、官员考核,深圳、珠海、中山等5个城市都在将争创国家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环境更安全”。

三年来,广东以“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构建广东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始终是广东发展的最大优势。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机遇,抓紧谋划和认真落实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行动计划,努力将广东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2015年4月下旬,国务院批复成立广东自贸区,这将为深入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注入强大动力。广东把自贸区建设作为头号工程,通过制度创新,加快编制实施政府权责清单,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对接的营商环境,打造自贸区“环境高地”,将广东自贸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缓慢曲折的形势,广东力促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境内外展示中心等新贸易平台,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进口;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海外股权投资,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和生产基地,培育更多本土跨国公司;提升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佛山)工业服务区、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等开发建设水平;紧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成为广东外贸新的增长点。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和激烈竞争,广东外经贸依然占据全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实属不易。

三年来,广东紧紧盯住底线民生,创新扶贫模式,在践行共同富裕上实现新的突破——

随着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广东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财税收入增幅也有所收窄。但是,为了补齐民生短板,广东在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丝毫不含糊,建立了底线民生保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2013年底,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提高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明确2014至2017年全省底线民生保障资金总支出超过820亿元,惠及5400多万人次。广东各地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也对民生保障资金给予了优先安排,全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有新的提高。2014年,全省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民生类支出达到6177.11亿元,占总支出的比例为67.63%,超过2/3。“十二五”期间,广东绝大部分地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基础养老金、残疾人保障、孤儿保障6项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和政治责任。”2013年4月28日,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广东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好贫困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中。

扶贫“双到”即扶贫工作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广东针对长期扶贫实践摸索出来的精准扶贫模式。经过这几年努力,扶贫“双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249.2万贫困群众受惠脱贫,村集体经济显著增强,民生基本得到保障,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被国家扶贫办称之为“中国亮点、世界模式”,为全国各地所关注和借鉴。从2013年4月开始实施的第二轮“双到”扶贫原定2571个重点帮扶村、20.9万户贫困户、90.6万贫困人口为帮扶对象,将超额完成任务。这些重点帮扶村已累计实施生产经营项目7278个,产生实际收益17亿元,全省各地初步形成了一批集中连片大规模的“产业村”“专业镇”。至去年底,广东省贫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7023元,比帮扶前增长一倍多。广东“双到”扶贫实践为习总书记关于“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的要求作了生动有力的注解。

南风劲吹,战鼓催春。满载丰收果实的“十二五”规划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怀着新的憧憬和期待,“十三五”规划即将铿锵登场。

站在这个历史交会点上,环顾国际国内、省内省外,“十三五”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期。“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广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依法治省为根本保障,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脚踏实地,奋力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第二个百年”的伟大目标。

迎着红彤彤的朝阳,承载中国梦想的广东正在开启新的航程,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