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大交通”需宏观与微观并举
[首席评论]
邱发平
本报报道,元旦3天,我市共接待游客108.23万人次,其中自驾游人数占7成;旅游总收入5.3亿元,创历史新高。
元旦期间,我市旅游市场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市独特、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所具备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归功于我市不断延伸、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自驾游人数占了7成便是“路通财通”的最好证明。
旅游已成为国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梅州有绿色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这些不但是颇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也是发展的潜力。如何在旅游市场增长中切得更大的“蛋糕”?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让人方便、快捷地接触、了解并享受到旅游资源优势。
近年来,我市抓住被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规划的机遇,积极拓展交通建设项目,打通出海、出省通道,并扩建机场,开辟新航线。“两高一场”的进一步开通,梅州此前因交通限制阻碍旅游市场发展的困境得到了很大改观。
随着接受珠三角、海西经济圈等辐射能力的增强,梅州旅游市场后发优势也逐步显现。最近几年,梅州旅游的发展形势一年比一年好,这很大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交通完善的“利好”。今年元旦期间吸引了不少福建、江西、上海的游客,也说明梅大高速等交通网络的开通延伸,以及出省航线的增加,让梅州北上开拓旅游市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道路是城市发展的骨架,在“大交通促大发展”的时代,修路就是修“圈子”,为融入发展创造条件。虽然,梅州在交通发展规划上思路明晰,积极打通对外交通大动脉,和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断缩短,让游客来梅的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也应该看到,和发达地区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市内一些交通配套设施已跟不上旺盛的旅游形势需要,有些地方、景区还没有通公路,也滞后了旅游的发展。
显然,在“路通财通”上,我市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挖掘和完善。不久前,市委书记黄强在学习贯彻省委书记胡春华来梅调研重要讲话精神时强调,要坚持交通先行,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加快改善区位条件,为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奠定坚实交通基础。这指出了问题的所在和努力的方向。
因此,我们既要坚定发展的信心,更要练好内功,紧紧扭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要抓手,宏观交通(两高一场)和微观交通(景区、乡村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并举,最大效率发挥梅州生态旅游优势,助推梅州绿色经济崛起。如此,梅州旅游市场前景必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