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高:紧扣薄弱环节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关于广东补齐三大短板的思考与建议(下)

28.04.2016  16:29

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与目标,它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的重点内容。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助推器,更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整体来看,近年来我省民生社会事业成效显著,特别是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城乡和人群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底线民生共享水平逐年提高。但也要看到,受历史欠账较多、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以及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等因素制约,民生社会事业的短板仍较明显,集中体现为三大类:一是居民收入方面,主要体现为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社会保障方面,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三是公共卫生方面,主要包括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指标仍处于较低水平。

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兜底”意识,切实保障投入。发展民生社会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政府需要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切实保障底线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使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特别对于欠发达地区,要切实改变因其财政能力有限难以配套资金,进而导致很多优惠政策没能得到真正落实的现象。民生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要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在覆盖全体居民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供给水平。

其次,要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共建共享。要切实改变当前有限的财政资金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而轻于使用管理的现象,注重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服务内容之上。要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统筹空间布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一布局基本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要提高共享能力和水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技术、设备等要素共享和相互开放,逐步消除民生社会事业服务资源共享的行政壁垒与制度障碍。

第三,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供给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主导和多元参与的关系,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供给模式,推动民生社会事业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提高服务效率。要积极探索部分领域的社会事业产业化。凡是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放手让市场去做,社会事业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要之外的服务,可以通过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提供。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健康医疗、养老服务、教育等领域的产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的有关领域,推动社会事业部分领域产业化;要进一步强化社会参与。扩大社会公众对民生社会事业服务供给决策及运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畅通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和反馈机制,增加决策透明度;要创新服务提供方式,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公正透明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要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大力推行PPP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民生社会事业服务供给,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扩大资金来源,有效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