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伟书记、刘雅红校长接受《南方日报》专访:发挥以农立校优势 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27.06.2022  18:50

  为展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成效,展现全省高校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部署和实践,近日,校党委书记王斌伟、校长刘雅红接受《南方日报》“奋发有为 争创一流”主题专访,畅谈华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老牌综合性大学,如何发挥以农立校优势,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朝着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6月27日,相关报道在《南方日报》、南方+全媒体刊发,全文如下:


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校长刘雅红:
发挥以农立校优势  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日前,华南农业大学(下称“华农”)首期学生党员骨干党性锤炼“永根班”正式开班。该班以华农老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命名,面向学生党员骨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国情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等,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知农爱农情怀、有强农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

  作为一所以农立校的老牌综合性大学,华农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办学史、70年的建校史。今年2月,华农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入选‘双一流’,学校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和新起点。”日前,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校长刘雅红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时表示,学校将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贯彻分类发展理念,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勇挑重担,让“双一流”建设成为学校迈向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新引擎”和“加速器”。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


“1+8”工作布局推进“双一流”建设

  南方日报、南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斌伟 :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华农红色基因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积极传承发扬丁颖精神和学习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我们正按照“九个一流”即“1+8”的要求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也就是以一流的党建思政引领保障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科研创新、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国际交流、一流校园文化和一流管理服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

  瞄准“世界一流”,就一定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并实现突破。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我们将以由华农牵头发起、中国和拉美15国63所涉农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为依托,建设全球首批“中文+农业科教发展中心”,促进语言文化、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南方日报、南方+ :冲刺“双一流”的路上,华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刘雅红 :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以来,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多方面交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比如,作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全球前1‰,ESI全球前1%学科数量达到10个。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还建有9个国家级科技平台,近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实现了国家科技三大奖全覆盖。


设立“新农学”本博贯通创新班

  南方日报、南方+ :站在新起点上,学校如何培铸有知农爱农情怀、有强农兴农本领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王斌伟 :作为全国25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农兴农重大使命,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协同创新,以思政课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建设为重要抓手,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巩固提升“四级贯通、六维协同、五育并举”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华农党性锤炼“永根班”学生在参观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展

  我们探索建立“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党员”四级贯通的党建引领育人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党建育人工作体系。

  今年,我们还依托作物学一流学科设立“新农学”本博贯通创新班。“新农班”课程对标国内外顶尖高校设置,学生将在八年的培养年限中完成本科到博士阶段的课程、实践和学位论文要求,获得农学博士学位。

  南方日报、南方+ :一流学科支撑一流人才培养。如何依托优势学科,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刘雅红: 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我们将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建设发展思路,通过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学科群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学校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将以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为核心学科,打造“粮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四大学科群。围绕四大学科群集中力量,深入实施高原学科建峰计划、优势学科增强计划、后备学科培植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学科交叉融合计划。通过学科分类分层次、组团式建设和交叉融合发展,构建农林领域“一流学科方阵”,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攻克“卡脖子”技术,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南方日报、南方+ :作为一所以农立校的综合性大学,华农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广东所需?

  王斌伟 :华农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同向同行。我们将发挥以农立校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色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勇挑重担。

  学校将聚焦现代生物育种和现代种业、人畜健康、智慧农业、食品安全、乡村振兴、低碳农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汇聚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组建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努力攻克一批科学前沿问题与“卡脖子”关键技术,尤其是要在服务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努力取得新突破。

  我们还将深入推进“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支撑。在完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方面,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合作,在全省各地建设乡村振兴小院,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全口径、全链条、全方位的服务,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高校人才、技术、成果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效结合的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

95后”学生团队在华南农业大学首个乡村振兴小院的“智慧小院”中展示智慧农业部分成果。

  南方日报、南方+ :接下来,学校还有哪些重要举措?

  刘雅红 :进入“双一流”是华农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机遇和新起点。聚焦“双一流”建设的多维度要求,学校提出要加强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党建引领一流建设、师资团队引育扩容、一流学科引领带动、人才培养五育并举、科研创新“登峰造极”、社会服务打造品牌、国际合作做优做强、文化传承润物无声、关键环节破局立新和内部治理改革创新十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其中,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国际视野”的培养理念,推进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的“三制五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科研创新方面,聚焦科研盲区和无人区开展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与“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力争产出能“登顶”的重大成果。

  我们还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实施一流学科国际伙伴计划、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和国际农业科技教育创新联盟,不断扩大海外“朋友圈”。

  案例

  “三融合”“三自主” 培养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

  去年底,由华农生命科学学院师生领衔、横跨5个学院的学生组队,与全球343支顶尖队伍同台竞技,斩获2021年度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总决赛金奖。这是华农学子第4次在该国际科技竞赛场上夺得金奖。

华农学生组队斩获2021年度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总决赛金奖

  自2001年起,华农生命科学学院就瞄准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人才所需,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教融合“三融合”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科研方向、自主选择发展平台的“三自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助力我国保障种业安全,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农业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华农团队破解荔枝基因密码和产业难题

  今年,“老广”们的餐桌上又多了一种选择——由华南农业大学胡桂兵教授团队研发、单果重量达50克的“巨美人”荔枝。“巨美人”果大、色靓、风味佳,历时14年培育而成,是荔枝杂交育种的突破性成果。目前,华农荔枝科技创新团队已育成新品种19个,为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品种基础。

  今年1月,团队李建国教授等牵头完成了“妃子笑”荔枝基因组假染色体水平的组装,解开了荔枝起源驯化的历史之谜,同时对荔枝栽培品种来源和开花调控机制等生物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华农荔枝科技团队破解荔枝基因组论文

  经过三代人近40年的接力攻关,团队目前已发表高水平论文300多篇,出版《荔枝学》等专著11本,授权发明专利15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数读

  “五湖四海一片林”的华南农业大学土地总面积8261亩,其中天河五山校园4457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

  学校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作物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获批10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10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学校拥有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55人,省级人才1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设有25个学院(部),今年有89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

  建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0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近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

  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140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222份合作协议或备忘录,获批2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南方日报》链接:
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06/27/content_10023714.html

南方+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6/26/c6626377.html?colID=14&date=bnVsbA==&code=200&evidence=d3dc9ab6-8c91-4623-b950-672e8ee39ef8&firstColID=3829&appversion=8900&from=weChatMessage&lay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