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朋友圈,你烦了吗?

05.08.2015  21:17
晒美食销售、帮单位公号拉粉丝、帮“萌娃”投票甚至帮朋友或者领导投票,大家纷纷吐槽:变味的朋友圈,你烦不烦?

  从最初私密的记录和分享,到现在晒出美食销售、帮单位公号拉粉丝、帮“萌娃”投票甚至帮朋友或者领导投票,大家纷纷吐槽:变味的朋友圈,你烦不烦?

   朋友圈被“私房美食”刷屏

  喜欢玩微信的朋友不难发现,在朋友圈风靡“微商机”后,如今又兴起一股“私房美食”风,茂名市不少网友通过微信平台纷纷晒出自制美食进行销售。但,这些自制的食品是否安全?食品质量怎样保障呢?

  蛋糕、甜点、私房菜,这些通过微信朋友圈发送的美食图片十分诱人,加上快捷方便的送货上门服务,“微信美食”迅速发展。

  记者了解到,微信朋友圈里的私房美食店,主要售卖途径便是靠朋友圈里朋友的转发和顾客的口碑。而顾客了解这些美食店的途径,是靠店主的自我描述和朋友的“广告语”。除了微店店主们口头承诺安全外,还有不少微店店主每天都会在微信上发自己去采购食材、制作过程、成品等图片,并配上文字介绍过程和心得,以增加亲切感和可信度。

  虽然店家们自称对自己制作的食品安全有信心,销售业绩也相当可观,不过,由于朋友圈的自制美食,大都是一些“家庭作坊”出品,而且没有相关经营许可,有市民就质疑,这些食品藏有卫生安全隐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市民都认为,在微信朋友圈上售卖的自制美食,由于大都没有实体店,所有的生产和制作过程都是在自己家里完成,所以他们就担心食品安全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明规定:单位绩效考核,公务介入私圈?

  上海白领小南供职于一家专业的园林设计公司,今年5月,公司人力资源部发布了一则令人“哭笑不得”的通知,要求每位员工在5月20日前,发动身边家人朋友关注公司微信公号,并将成功关注人员的微信ID上报至综合部核对,“每人最少30人,上不封顶”。通知称,全体员工的推广情况将汇总给领导审阅,“并将各部门的完成情况计入季度考核指标”。

  小南只好硬着头皮开始转发公司公号“拉粉丝”。“我们的业务专业性非常强,我拉了一堆七大姑八大姨,其实她们压根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小南说,公众号的关注本来是很自然的过程,可现在完全变味了,但自己也只能请大家帮忙。等凑够了30人,他立马删除了那条朋友圈,然后告诉亲朋好友,“只要坚持到我考核结束,然后取消关注就好了。

  “不仅要关注公号,有时还要为领导的讲话赚阅读量。”80后白领小露供职于一家著名的房产公司,她说,公司领导转发某一条朋友圈,配上文字“这是某集团领导的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后,所有职员几乎都会立即转发,“其实我们都没看完,但是都转了,就是告诉领导‘我看了’。

  面对“转公号”的硬规定,小南的做法是把领导、同事分成一组,遇到公司要求“逢人就转”的消息,她转发时就设置“分组可见”。“我们的转发很可怕的,什么公司某个项目中标、领导某次讲话,转发了领导还跑过来点个赞,意思是‘小伙子我看到了’。可是你每天转这些,其他亲朋好友会觉得你神经病的!

  本是私人空间,却成了单位的“业务园地”。“这是我的生活圈,凭什么领导可以强制考核,有依据吗?”小南不解。

  注明远闻(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丁山说,在一些情况下,强制要求员工发布工作微信到私人朋友圈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考核不通过就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员工可以提出劳动争议仲裁。

   潜规则:人云亦云赞领导,有意无意晒加班?

  “领导转发的,都默默点赞。公司领导分了派系,还会根据点赞的人来判断他们有没有‘站对队伍’。”小露说,她所在的企业里,点赞在很多小职员眼里是“站队”,“点谁的多,就是站哪一边。要是点‘对立’的领导多,那就是站错队了,以后日子很难过的”。

  这有点像“宫心计”的朋友圈版:部门同事几乎“只点赞我们这条线的领导”;大领导很少点赞,有一次给自己点赞后,小露感觉“身边的同事对自己都更好些了。

  北京某科研机构职员小风也对点赞很无奈。领导在朋友圈晒出了一个少儿讲故事比赛链接,其中写道“需要进入决赛的小选手家长将此微信分享到朋友圈……采取集赞形式,得赞越多者,将获得最佳人气奖。”评奖靠孩子爸妈“圈友”多不多?虽然很无奈,但小风还是点赞了。“我很抵触,可别人都点了我也只能跟着点,否则万一被穿小鞋咋办?

  除了不得不点的赞,另一条“潜规则”是大家都“”的加班。用小露的话说,朋友圈的一大功能是“加班一定要让领导看见,显得自己很努力”。这似乎是一条通行“秘诀”,为了让加班更可信,不少人甚至总结出专门的《朋友圈晒加班秘籍》,例如“借景抒情”版:“下班回家的路上看手机,发现了21个老婆的未接电话。看着启明星,默默说,老婆,纪念日快乐”。

  最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是——领导高居朋友圈“拉黑榜”榜首。一个2000余人参与的投票调查显示,进黑名单的人中,一半以上都是熟人,其中27%为领导,占比最高。

  “以前我也是什么都在朋友圈‘秀’,后来有一次开会被领导批评‘不务正业’,回来就把领导单独分组了。”80后吴小亮说,领导可见的朋友圈,只发加班的图片。

   人情债:拉投票、攒人气,“面子”给不过来

  “稍等一下再开始行吗?我们镇里书记的孩子参加艺术比赛,我先帮他孩子投个票。”在接受记者采访政企关系时,一位企业CEO来了这样一个开场白。他说,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己先投好票,然后再把链接发给亲戚朋友,发点小红包,发动更多人投票。

  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拉票,几十年没见的老同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都成了“推送对象”,各种由纸尿裤、奶粉、麦片等冠名的母婴类产品“萌宝”评选像病毒般传播,而实际上大多是品牌的营销活动。

  可是,你能不投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你给我面子投了票,下次我得投回去”,成了朋友圈的人情新负担。

  除了投票,越来越多的品牌在营销时还会使用“朋友圈砍价”的招数,宣称只要朋友够多,不花任何一分钱,就能轻松把价值几千元的东西搬回家。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认为,这类活动其实是一种新衍生出的“病毒式营销”手法,利用的是朋友圈“抹不开面子”的人情交际。不少帖子里都附带着商品、品牌或公众号的广告链接,只需要分享出去,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人,在成本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进行二次传播,用户相当于在收益很小的情况下帮厂家进行了宣传。

  刘春泉提醒,参加评选者的联系方式可能被参与者乱用,而那些投票、砍价的其他读者有时也被要求用微信号登陆,相当于骗取了更多粉丝,未来也可以推送广告,且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来源:新华网、茂名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