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哨吹出快乐与艺术

26.05.2014  21:41

余音大师口哨表演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图/羊城晚报记者 黄巍俊

  5月24日晚,由中国口哨协会、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及广东省文联主办,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羊城晚报娱乐部承办的“中国好哨音”——“大沥杯”首届中国口哨大赛颁奖晚会在大沥都市剧场隆重举行。从全国30多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15名哨音精英,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不少观众感叹:“实在没想到口哨能吹成这样”、“大开眼界”、“非常好玩”。

  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幕后,从参赛者的故事中寻找“吹口哨”的艺术奥秘。

  48岁中学英语女教师——

  爱上吹口哨是无法解释的爱

  24日下午,记者到达大沥都市剧场,离晚会还有两个多小时,一众决赛选手已开始换装准备。即便赛果尚未公布,大家前两天因比赛而稍显凝重的神色已淡去,闲谈间不断相互“较量”如何用口哨吹出新花样,玩得不亦乐乎。

  作为仅有的两名决赛女选手之一,早早化好舞台妆容的赵凤彩眉飞色舞、溢于言表的欢愉一下子就吸引了记者。赵凤彩告诉记者,她是来自河南的一名中学英语教师,今年已48岁,复赛参演曲目是豫剧《朝阳沟》选段《咱们说说知心话》。

  “2008年,当时中国口哨协会刚成立,出于好奇,有一天在网上无意听到该协会主席余音的口哨表演,哇,当时听着就觉得怎么这口哨能吹得这么好听!就这样开始自学。”赵凤彩称,爱上口哨是因为六年前的一次“无意接触”,之后就欲罢不能。由于没有器械的限制,口哨音乐学起来很轻松,任何时候都可以练习,她很快就“上口”了。不过,又由于中国社会对吹口哨这一行为存在理解偏差,很长一段时间,她只能“偷偷在家练”。

  “在家,或没人的小路上,我都会吹,越吹越喜欢。能吹成曲子后就自己在房间录音,孩子和老公进来我房,看到我手一摆,他们就晓得要自动撤退了。”赵凤彩绘声绘色地说,口哨艺术仿似有一种魔力在拉着她。“有时候,练着练着就忘记做饭了。

  后来在一次学校艺术展演中,她以口哨惊艳了在场师生,虽然有同事私底下嘀咕“为人师表怎么能当众吹口哨”,但班上同学却纷纷认为老师很酷而要“拜师学艺”。同时,赵凤彩的家人也对其痴迷吹口哨表示理解,“平常哪里吹得不够好、哪里可以改进的,我孩子都会给指出来,这次头一次到广东,家人天天都打电话、发信息给我加油。

  赵凤彩表示:“能过来参赛我已经很高兴了,这两天,我认识了很多同好,已经很满足了。

  80后军乐团打击乐手——

  迷上吹口哨是生命与梦想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参赛者都是“无意中发现口哨可以成为一门音乐艺术”。

  当然,“无意”也能发展出多样性。有的人“无意”中发现了“最爱”,而有的人则“无意”中发现了梦想。也许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著,让来自西安的80后小伙康笑迪摘取了首届中国口哨大赛的桂冠。

  “我从4岁开始就懂吹口哨,当然,那种吹口哨与现在参赛表演不一样。”康笑迪向记者说,出生在音乐之家的他原是空军军乐团的一名打击乐手,转业后才专心练起了口哨,“听口哨的录音带,从模仿开始,小号、管弦乐等等,而且不同的曲子有不同的哨声表达,这跟其他音乐形式是一样的,都要先理解。

  在大多数选手莫名热爱的基础上,康笑迪还认为,口哨是一种最大众化的艺术。“这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生理反映,即便声线不好,唱不出动听歌曲的人都能吹口哨;身体不协调,不能用肢体表现艺术的人也能吹口哨。而且,应该是这样,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都能表达艺术和人生的真善美。

  回想起2001年的第一次演出,康笑迪心里还揣着一份深刻的回忆。“当时也不知道大家会有什么反应,但一曲下来,居然博得满堂彩,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后来就经常被邀请到不同地区演出,台湾、贵州、四川、青藏等等,不计报酬的,需要我表演我就去,那种感觉很好。

  他表示,这回首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对口哨音乐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初赛时,我是以第一名晋级的,对我而言意义很大。一个良师益友曾跟我说过,每个人一生总得有一个自己的梦想,有一件自己乐意做一辈子的事情,当时我回答不上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但参加这次比赛后,我有答案了——口哨艺术是我的生命,是我绝不会放弃的事业。

  一场全国大赛引出几多好奇

  晚会的观众席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口哨协会会员,也有音乐爱好者和当地的普通民众。

  早早进场的观众黎先生表示:“一般说口哨,都不是很好的印象,以前在街头吹口哨的都是耍流氓嘛,但这两天看了比赛,确实又一次认识了这个从小就接触的东西。感觉挺奇妙的。

  “我很好奇,要是唱歌五音不全的人能不能吹出这么美妙的哨音呢?”来自广州的观众邓小姐听过晚会表演后,与同伴积极讨论着这一从没思考过的问题。

  “我想,可能要分不同情况,如果是本身对音乐不能理解或不能掌握音韵的,应该不能唱也不能吹;但如果只是对声线控制不好的话,可能不能唱歌但也可以吹出好哨音。”就邓小姐的疑问,其数名朋友都跟着疑惑起来,并开始对口哨音乐艺术产生兴趣。

  而当晚跟着父亲去听吹口哨的小学生小许更是兴奋得很,散场后一直吹着各种歌曲。

  “大沥杯”首届中国口哨大赛颁奖晚会中,主办方还授予羊城晚报“中国口哨音乐培训基地”称号;授予大沥镇“中国口哨音乐活动基地”与“中国口哨音乐大赛指定基地”称号。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口哨协会理事、《开心吹口哨》的作者周建平表示,鉴于口哨表演在广东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欢迎,中国口哨协会正拟在近期成立广东省口哨协会,以更好地推广口哨音乐艺术。

  口哨协会:消除误读 培育听众

  口哨艺术,破土而出的嫩芽

  虽然,口哨艺术历史悠久,国际上也早有各种口哨音乐表演比赛,然而,在中国,口哨音乐还是一个较新的艺术概念,如何做到雅俗共赏,并像其他音乐学科一样有理论支撑,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近期出版的、国内首部口哨文化普及读物——《开心吹口哨》中提到,口哨既是大众、也是小众的艺术。因现实生活中,蹩脚的吹口哨者总比佼佼者来得多,走调的口哨若吹个不停,听了真会叫人生厌。“有人做过研究,在四分之一英里范围内,即便在说话,也无法逃避一个尽情而吹的口哨声,这就是为什么在公共场所吹口哨往往引起厌恶、敌意的缘故……至于‘流氓哨’,那种泼皮无赖刺耳的挑逗、挑衅,玩世不恭的呼啸;公共场合那种起哄、泄愤、失望、责难、讽刺的口哨,显然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中国口哨协会会长余音表示,整个中国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欣赏过好的口哨,自2008年成立后,中国口哨协会就一直致力改变“口哨艺术不被了解不被接受”的社会现状。

  “其实,我们的选手水平并不比国际选手差,这次首届中国口哨大赛中,有曾在国外比赛中获得名次的选手来参赛,也没能打进前三名。而且,这次比赛参曲目范围之广、选手表现手法之多,都前所未有。接下来,我们需要媒体的关注、文化部门的支持、更多音乐界专业人士的参与和关心。

  口哨艺术在中国,就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我们不是要大家都来吹口哨,但希望培养出更多懂得欣赏和喜爱听口哨音乐的听众。也为口哨艺人打造更宽广的平台。”余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