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古典书城:把古典做成潮流,其实也挺痛苦

29.04.2016  17:25

  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米海鹰选择不做文化类领域的微信了。他说:“做自媒体非常辛苦,一年365天都要坚持,风险也挺大,某种意义上说,付出与回报不能成正比,看着好像挺热闹,其实还是很小。但也是坚持,在一个貌似很小的领域做出了一个大号,并且有了很多的想象空间。

  他曾经创业时,也鼓励别人创业,他做“古典书城”的微信号近三年,也曾鼓励过别人去做微信号,但看到大批公众号还挣扎在生存线上,他开始说:“还是别做微信号了。

  米海鹰是国内最早一批做APP的,因为个人爱好,在给客户做App时,他自己做了一个“古典书城”的App,当微信推出公众号的时候,便注册了“古典书城”的公众号。

  “古典书城2012年就注册了,2013年,我每天就发一篇文章,没怎么管理,到2014年时,我们才开始专门做这个事情。”他说。

  如今,古典书城以及旗下微信号,覆盖粉丝近两百万,如果算上其他新媒体领域的用户,接近500万了,古典书城已是广受欢迎的文化公众号。

  本期深挖大号,我们采访了“古典书城”创始人米海鹰。

  Q&A

  直通社:为什么将古典书城定位在传播古典文化这方面,后来有过调整吗?

  米海鹰:其实这跟很多人刚开始做微信一样,是个人喜好。至于定位,首先我一开始就坚定它是一个非学术性的号,而是普及性的,学术性我肯定做不过大学教授等更专业的人,但我做普及性的内容,还是有办法的。现在关注古典文化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第二,以前通过原始微信的方式去传播古典文化,呈现方式比较老旧传统,受众面比较狭窄,所以我想用一些现代的元素,保留知识性,这样才能凝聚一部分人。

  第三,保持趣味性,把知识娱乐化,你看古典君解读诗词古文,跟翻译不一样,我们解读更趋向于说自己的心情。

  第四,保持跟热点,比如《芈月传》、《明妃传》这些电视剧比较火,我们会跟一下。我个人不反对艺术创作和史料是分开的,这没有什么。我们会从这个角度说,史实上是什么情况,我们会分享出来。影视剧、热点的东西我们会作为一个引子,把人拉过来,拉过来之后,他才能静下心看这些东西。要是一开始觉得很严肃,他就不会去看。我们在运作的过程中,就会有这样的技巧。

  所以说,古典书城的定位不算是调整,而是升级。

  直通社:古典书城的粉丝主要是哪些人,能分享一下增粉经验吗?

  米海鹰:各类人群都有,但相对而言,大概二十七八岁到四十岁这批人占了很大比重。主要就是相对喜欢读书的,文化程度偏上一点的。

  增粉经验其实和大家说的一样,一是内容肯定要做好,定位要明确,中间不会经常摇摆,这样时间久了,粉丝就会慢慢增多。

  另外,要多看业界动态,行业里有很多高手,他们有什么方式,我们会学习。像互推,单推,除了内容外,这些运营手段一直持续不断地去做。早期,很多微信号的导航、贴吧、论坛、APP等各种方式都要去尝试,这样,微信号也会慢慢做大,即使没有捷径可走,但做很长时间,会慢慢产生效果。若是你做好几个微信号,这个增10个粉,那个增20个粉,一天增200多粉丝,那一年下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这方面没有捷径可走,捷径就是钻漏洞,但那种我们也不擅长。像以前的新年签,就是一年的运势、一周的运势之类的,这种很火,但微信对这种号抓一个封一个。

  直通社:在古典书城,怎样的文章阅读量更高?

  米海鹰:一般是热点加知识性的,就像当时把芈月的历史过了一遍,芈月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用符合网民阅读习惯的方式写出来,那篇有五六十万阅读量,这需要认真策划,分析当下热点,然后把历史性的东西挖出来。

  前段时间的《明妃传》,编辑会从一个点上去写,她们的衣服很像韩国的衣服,所以我们就写了一篇文章说,这个不是说我们的衣服很像韩国的,而是韩国的衣服像明朝的汉服,明朝时朝中交往很多,韩国人就把这个继承下来了。这样的文章阅读量就相对高一些。

  直通社:古典书城在今日头条上也有布局,在你看来,今日头条和微信相比,有何不同?

  米海鹰:我们是最早进入今日头条的那批,它要是推荐,阅读就高些,要是不推荐,阅读就很低了,不太稳定,微信相对稳定些。

  从内容角度说,微信上的内容相对安静些,更具理性和知识性;今日头条更喜欢有争议的历史八卦,正史野史不分,只要有冲突性、八卦性,阅读就不错。

  直通社:目前你们团队是怎样分工的?

  米海鹰:我们会分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编,而且每个板块,都可以单独拎出来做一个号。内容会大家策划,然后该写的就写,找资料的找资料,我们有自己的图库、音乐库。

  我们编辑基本上都是学文史哲的,他们都对古典文化感兴趣,并且思想比较接近新媒体的呈现方式,我基本上不管内容,我对他们说,内容上面尽量别听我的,但我会忍不住说,这方面他们是可听可不听的。内容上我听他们的,他们会保持他们的风格。但我会看数据,根据数据进行调整。

  直通社:现在古典书城的商业模式是?

  米海鹰:其实很多文化号没什么所谓的商业模式,目前还在探索。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以广告为主,我有好几个号,加上其他收入,能覆盖编辑这块的成本。

  我之前一直把古典书城当一个文化号去运营,在商业方面没去尝试。今年会尝试新的盈利方式,但新的方式其实并没特别的变化,我个人也觉得文化号变现其实挺困难,如果要做号的话,还是不要做文化号了。

  文化类的号,你做到三十万,其实还好,要是你做到一百万、两百万,其实挺痛苦的。你要是三十万,卖广告报个很低的价格还可以,但是做到一两百万的时候,广告价格就要调上去,但这么高的价格,广告商更倾向去投放一些更精准、更专业的号。文化号的价值,其实还没挖掘出来,所以大家还在积极尝试。

  直通社:如果让你再有一次选择机会,不做文化号,你会做哪个领域的微信号?

  米海鹰:我选择不做微信了,做这个非常辛苦,一年365天都要坚持,风险其实也挺大,某种意义上说,付出与回报不能成正比,看着好像挺热闹,其实还是很小,又没有很好的资源。

  我个人觉得,做什么事情都要因果关系,看那些大号,你把大号做得很大的人,倒推几年,你会发现为什么他们会做得这么大,为什么你只能做到几百个粉,上千个粉,这是有原因的。如果有出路的话,还是别做这个啦。

  做微信号过程,其实是我和团队升级的过程,不停的尝试和犯错,不停的复盘,不停的学习和创新,让自己和团队创业之路更加清晰。

  直通社:你怎么看近两年内自媒体发展趋势?

  米海鹰:其实现在不是趋势问题,是事实问题。去年我跟朋友沟通,说个人草根的机会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现在是公司、机构和专业选手入场,大批优秀的主编、记者,有丰富的传统媒体经验的人开始入场,他们内容上有经验,有人脉资源,他们带着钱、带着人入场,你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表面上看来,我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你做一个号没问题,但你要做到很大的粉丝量,其实很难;要做到很大影响力,更难;你要做到赚钱,难上加难。

  所以,我觉得做自媒体还是有机会,但机会比想象中的可能要小,如果没有好的团队,没有资金,相对好的规划,你只看到谁谁赚钱啦,写得还不如我的,如果你抱着这个心态,那还是别做了,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THE END-

  文/柳军

  直通社联合羊城晚报数字媒体、21CN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