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保护利用需善用民间力量

27.11.2015  11:28

  ■ 练海林

  近日,我市组织部分县(市、区)及住建、城乡规划、旅游、文广新等市直部门相关负责人形成10多人代表团前往浙江乌镇,参加首届中国古村大会,交流古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经验。

  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建筑美学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它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我市向来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全市现有40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省126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三分之一,是广东省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一个市。另外,我市今年还有45个村申请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报送了相关申报材料。目前我市已有包括梅县区雁洋镇石楼村在内的22个村完成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和建立档案等工作,其余各村正在编制或着手准备编制相关规划。

  笔者认为,古村保护和活化利用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而要发挥更多的民间智慧和力量。玉庭楼,这座位于梅城梅江四路、走马楼格局的客家民居,在2013年之前还是年久失修的破旧老屋。在一批“客家文青”的努力下,这老屋被修复、改造,化身为“创客空间”,一批创业者把这个老屋当作根据地,实现了一个个创业梦想。玉庭楼的成功,就是民间智慧和力量的体现。最近火爆的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上合片也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修缮民居道路、种植连片花田营造浓浓的客家风情,此前无人问津的白马村在今年10月实现近20万人的游客量。“事实上,白马村只要将一些古民居修缮利用,增加一些百香果采摘、钓鱼等农家乐配套项目,同时提供食宿等,未来将更加火爆。”一名业内人士分析。“白马村+乡村旅游”的成功,何尝不是“古村+文旅”的一方面?

  此外,一批民间志愿者、专家学者,也在不断地探索古村落活化利用的模式,如“古村+公益”,在汶川大地震的羌地,壹基金以当地织娘为核心生产力量,组织了一大批设计师为绣娘提供专业的符合当下消费的文创产品设计,开创了中国的消费级文创品牌“一针一线”。

  不管是众创、文旅还是公益,古村落都因此“重生”,并且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值得借鉴推广。目前,我市有众多的古民居、古村落如桥溪村、侨乡村南华又庐,在“活化利用”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但是也有不少还在时间的车轮里闲置、荒废,需要更多的民间智慧和力量去“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