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个古村落为啥游人如织?来看它的"变"和"不变"

15.05.2017  19:34

  “想不到一个平常的阴天,还有很多游人在此流连忘返。”今天上午,记者再次驱车来到黄埔区长洲街道办深井社区(以下沿用俗称“深井村”),已经多次来这里郊游的市民刘先生感叹如是。记者看到,像他这样的“铁杆粉”果然有不少,可谓游人如织。经过多次探访后,记者发现,这个古村之所以这么吸引人,在于它的“”和“不变”。

古村风情,引人入胜

古巷与自然相映成趣。

深井村位于长洲岛西南部,占地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万,南宋末年便有凌氏子孙在此生活。绿色的水村,鸡犬声相闻;幽深的古巷,古老的建筑;整洁的街道,整齐的田地……是深井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深入村里,记者看到,村里大街小巷井然有序,街道以“街、坊、里、巷”命名,如丛桂街、岐西坊、登善里、书房巷,无一不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

岐西坊以前是深井4大家族所在地,坊内散布着各大家族的老宅和宗祠,保存完好,多被列为“黄埔区文物保护单位”。坊内有“说言里”,村民凌伯介绍,“说言”寓意重视教育。凌鸿年(民国初年曾任广东省警察厅厅长)宅由黄红两种色彩的古砖建成,木质大门高约2米,门顶有石刻匾额,上书“愚园”两字;手写的对联“国思家庆”和“人寿年丰”,寄托着家国情怀;两扇门心上的“文丞”、“武尉”4个大字,又寓意这个家族能文能武。

村里还有两座建于清代的文昌塔,一左一右分立村前,小河清澈流淌,摇曳着塔影波光,引得许多游人纷纷在此驻足。

建筑是用砖石写成的史书,保护好祖先传下的古建筑,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历史。”长洲街道办的负责人叶志鹏说。

村中绿树环绕,青砖铺地,有老人坐在巷子里的长条石凳上,悠闲地翘着脚,抽着烟,喝着茶,脚边的肥猫弓起身子在老人的鞋底蹭来蹭去,一会儿又安然的趴在脚边。古村落里,许多巷子很窄,仅容一人通过,但古色古香的砖墙与墙后的绿色植物相映成趣,引来不少游人探幽寻胜。

小王带着女友来骑单车,他说,“这里既有田园风光,又有古村落看,让人流连忘返。” 街边一位卖菜阿婆说,“节假日游客更多,有人专门来这里租房度假。

生活改变,民风没变

叶志鹏介绍,原来的深井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特产有霸王花、龙眼、鸡心黄皮等,是个风景优美的自然村,民风古朴。转制成社区后,管理更规范,村里变得更加整洁有序,吸引的“外来客”越来越多,土地和房屋都有人租赁,村民生活日渐富裕。

正在种田的凌阿婆说,“老人们习惯了靠种田过生活,年轻人(则)大都出去闯世界‘揾钱’,每家还出租一些房子,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叶志鹏高兴地补充说,“以前村民出租农田,每年一亩能收入1000元,自从环境改善后,游客多了,来投资种植的老板也多了,现在有的农田一年一亩能租到5000元,房租收入也提高了3到4成,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但民风依然淳朴。保安凌先生说,“我们每天都会巡逻多次,但很少有‘事情’发生,因为村民本来就朴实,外来人口和大家相处得也很和谐。

深井居委会负责人谭永良则说,“村民都很自觉,没有乱扔垃圾的,看到有游客扔垃圾也会捡起来。”良风所及,如春风化雨,游客黄叔说,“看到村里这么整洁,村民又那么自觉,游客也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了。”说到淳朴的民风,谭永良另举一例说,“社区里有些小卖部直接把蔬菜瓜果摆在门口的石凳上,从没丢过,居民和游客拿了果蔬,都会自觉到店里付钱。

环卫制度改变,村民的公德心没变

改变的还有环卫制度。叶志鹏说,环卫工作以前承包给外面的清洁公司,花钱不少,效果却并不理想;两年前,改由街道办管理,组建了自己的环卫队,不赢利,但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整治环境。

他举例说,“圣堂山鱼塘堤岸”以前是个废弃的鱼塘,杂草丛生,还有安全隐患,后来政府投入资金整治环境,种植树木,营造出了浓郁的岭南风情,现在已变成深井村的一大景点。

鱼塘边停满了游客的车辆。

记者看到,鱼塘池水清清,绿树环绕,周边停满了游客的车辆。叶志鹏说,村里也加大整治、改造项目的投入,至今已在整治、改造项目中投入151.3万元;同时新购三轮机车每天对余泥、碎石等杂物等进行清运,至今清运约13500车次,清理较大卫生死角、黑点共30多处,清理小卫生死角、黑点超过400处。

不变的却是村民的公德心,叶志鹏自豪地说,“大家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很高,两年来,村班子及工作人员参与人数近10250人次,加班人数4320人次,村民也都纷纷积极参与治理。

正在圣堂山鱼塘公园跳广场舞的林大姐说,“村里每天都有人打扫卫生,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打扫了,一天打扫多次,都很敬业,地上看不到一片垃圾。”在村口开小卖部的林叔则笑眯眯地说,“卫生费用没提高,环境变得更美了,每月15元的垃圾清洁费交得值,大家都非常支持。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魏方 实习生 刘虹言 陈旭夕)

编辑: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