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梅祠堂连古今 龙鼓乡曲四海闻
■新基村民在莫氏祠堂排练粤剧节目 资料图
■南社斋醮大巡游盛况 茶山供图
■图为麻涌“香飘四季”文化节开幕式粤曲走进校园专场演出 记者 郑志波 摄
东莞时间网讯 清晨,在麻涌水乡村庄里漫步,明清时代的古祠堂,五人合抱的大榕树,依水而建的凉棚,穿梭于蕉林河道的小龙船依次映入来客的眼帘,耳边还不时盘旋着悠扬的粤韵,当你回头四顾却无迹可寻。
此情此景让人心中泛起了一圈圈涟漪。这或许是一道保存了八百载的风景,从南宋末年至今,古梅风韵始终保留着浓浓的“乡村风”。事实上,麻涌最传统的水文化、农文化,就是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中演变而来的。
出门见水、举步登舟,舟楫曾是麻涌人最倚重的交通工具,此举推动了龙舟文化的盛行;婚丧嫁娶,麻涌人最重要的事情都在祠堂里决断,由此衍生出祠堂文化;榕树、凉棚曾是麻涌人的会友场所,也是交流粤剧曲艺的舞台,于是曲艺文化盛行。
在东莞水乡里,这不是一道孤独的风景。然而麻涌却是将这一脉水乡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地方。为了保护传承水乡文化,麻涌村民自发捐资保护文物古迹,当地政府积极介入扶持;同时,麻涌人还尝试着把文化做成产业,发展文化 旅游 ,鼓励村民把爱好做成事业,让水乡文化在新时代的潮流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它,如同一颗呼吸到春天气息的种子,充盈着生命的张力。
村民自发保护历史建筑
小桥、榕树、祠堂、凉棚……在麻涌村庄里这是一道常见的风景,也是人们心中对东莞水乡最朴素的印象。然而,一座屹立在村庄的陈残云雕像,却能让人迅速找准定位——这是大步村,著名小说家陈残云创作《香飘四季》的地方。因为这部小说,外界很多人对东莞麻涌有了第一印象。
“过两个月你再来这里,就能看到一年中最热闹的场面。”大步村一名老人告诉记者,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大步村的“辨识度”是源于一个独特的文化活动——大步巡游。每年正月十九,大步村都举办“大步巡游”活动,场面非常热闹,当天晚上大步村民还举办万人盛宴款待四方亲朋好友。
大步村民对这个传统非常重视。祭祀玄武大帝的“上帝古庙”,是大步巡游必经之地,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为保护古庙村民曾多次自发捐资修缮庙宇。十年前古庙修缮了一回,重建围墙、修复天井瓦面,基本恢复旧貌。村中老人还义务担任“庙祝”,打扫古庙、保管香油钱。这些“香油钱”正是古庙下一次修缮经费的主要来源。
对于一座百年小庙尚且如此珍视,宗族祠堂在麻涌人心中的分量更是重如泰山。祠堂是麻涌人最重要的集会场所,上至举族大事、下至婚丧嫁娶都在祠堂里举行,祠堂成为了家族繁衍兴盛的象征。在鼎盛时期,麻涌祠堂多达两百余座。新基村莫氏祠堂是麻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祠堂之一,也是麻涌当下最大的祠堂,这座五开间三进的祠堂已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莫氏祠堂的保护,新基人是不遗余力的。据考证,明朝万历年间莫氏祠堂进行了第一次重建,此后祠堂每过几十年便修缮一次。2007年,新基村民在市镇扶持下对莫氏祠堂进行了大修,投入资金达30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莫氏祠堂基本保存着明代建筑特色。
和大步村上帝古庙一样,莫氏祠堂始终维持着旺盛的人气。71岁的新基村民莫棣和告诉记者,过去当地村民常常到莫氏祠堂练粤曲,如今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涌进新基村观光,莫氏祠堂更是必游之地。一些村民看到了商机,就在祠堂对面的埠头边叫卖麻涌香蕉,或者摇着小龙舟又当起了摆渡人。
政府主导文化旅游产业
以保护古建筑为切入点,传承弘扬八百年古梅文化,这一点在麻涌政府民间达成了一致共识。对莫氏祠堂的修缮,便是当地政府和民间的一次默契合作。麻涌镇委、镇政府还资助了竹松雷公祠、逸南林公祠、长盛社学等一批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
麻涌人还努力让传统文化找到新时代的契合点,让发迹于数百年前生产生活中的“草根文化”,在如今找到新的舞台、新的土壤,继续繁衍进化。于是,修复后的古建筑成为了村史展馆、曲艺社、老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继续为后人服务。
去年,麻涌重建兰陵戏台等一批粤剧曲艺演出基地,少儿粤剧曲艺展演、名家欣赏会常年不断,麻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今年,麻涌首次举办“走进香飘四季”乡村旅游节,整合大步、东太、新基三村的水乡文化元素,增添了一批新景观,让古庙祠堂、小桥流水成为了游人流连忘返之所,短短数日时间吸引了15万观光游客。
适度开发才是最合适的保护,对古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应该“圈养”,这种隔离式的保护会让文物、文化失去人气,从而失去生命力。麻涌党委委员杜学民告诉记者,麻涌正在打造旅游产业,水乡文化、农家风情可成为麻涌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古梅文化也可在这种“麻涌人新兴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获得新的养分继续成长和进化,不断丰富内涵。
在小说《香飘四季》发源的地方举办乡村游,吸引四方游客走进陈残云的小说中进行一次深度旅行,这是麻涌传承历史文化、打造文化产业的一次尝试。良好的开局让麻涌人对自己的理念充满了信心。杜学民说,明年麻涌将在更多村庄施行文化保护和开发,届时麻一至麻四村一带将重现“西园夜市”等麻涌古八景,同时这里也将成为麻涌开发乡村游的下一个景点。
让传统文化找到时代的舞台,这是麻涌文化始终保持着朝气和活力的生存之道。曾经只属于端午和乡间的龙舟赛,如今麻涌人把农民的龙舟变成了职业的龙舟,在国内外大赛上获得了100多个奖项、50多枚金牌,声名远播五湖四海。曾经是老人在水边凉棚弹唱的粤曲,现今由麻涌新生代扛起了大旗,在各级赛事中,麻涌小英雄少儿粤剧团已摘下20多项殊荣。
传承斋醮民俗 南社古韵迷人
茶山南社举办斋醮民俗旅游文化节,打造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名片
2015年南社斋醮民俗旅游文化节,近日在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开幕。南社斋醮大巡游、传统婚俗表演、龙狮汇演等众多精彩节目陆续上演,进一步传承“斋醮”这一百年民俗,让广大市民游客尽情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社的无限风光,打造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名片。
敬天爱人孝德文化相融合
南社斋醮大巡游是活动的重头戏,12日9时,菩萨由南社村关帝庙请出,率巡游队伍开始巡游。巡游队伍主要由该村村民组成,分别有菩萨队、香农巡游队、谢遇奇凯旋巡游队和麒麟队。老中青幼齐上阵,沿途气氛好不热闹,不仅带来喜庆,也寄托了村民游客祈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南社村拥有深厚的孝德文化传统,为延续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每月初一、十五,南社会固定地举行百岁素食活动。12月12日晚,南社村举行了百岁斋千叟宴,筵开一百多席,邀请村里的逾千位老人一起免费品尝斋宴,处处洋溢着南社村淳朴善良的民俗民风和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举行旅游相亲互动体验
今年南社斋醮结合旅游相亲元素,举行了“游南社,偶遇你的另一半”活动。12日当天,不少来到南社的单身朋友在古村内的姻缘墙上留下个人信息,在南社古村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在传统婚俗表演等互动活动的推动下,交朋结友、寻觅佳缘。一连三天的活动里,南社还举办清醮仪式、龙狮汇演、太极表演、 美食 一条街,以及谢遇奇凯旋巡游、香农巡游等体现南社村谢氏祖先故事和古时农耕活动的民俗表演。
南社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景观村落,近年已逐渐发展成为东莞乡村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目前,南社明清古村落正积极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推动南社旅游文化建设和 经济 发展,助力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对话
麻涌镇委书记陈建枝:文化不仅要传承 更要运用与创新
记者:在您看来麻涌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陈建枝:麻涌传统文化,是一种与群众生产生活血脉相连的“草根文化”。过去下田归来的麻涌人在凉棚里听曲放松,曲艺文化盛行至今。正因为麻涌文化一直和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麻涌文化才能薪火相传,保持着生命力,在发展中不断演变,催生新的文化。
如今,麻涌不仅有传统的农耕文化,还有临港工业文化。我们还举办了草莓音乐节、中华龙舟大赛等,又催生了体育文化、时尚文化。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运用与创新,运用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
记者:在东莞打造“文化名城”工作中,麻涌付出了哪些努力?
陈建枝:当前我市正在打造“文化名城”,麻涌也为之努力探索和实践。在弘扬粤剧曲艺文化方面,麻涌大力推动“粤曲进校园”,组建小英雄少儿粤剧团,邀请名家前来指导,培养了近百名粤剧曲艺好苗子。在龙舟文化方面,我们每年举办龙舟赛,还成立了龙舟俱乐部,夺得多项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麻涌少年足球队也接连在全国赛事夺冠;“M·M”周末嘉年华成为珠三角城市最热门马拉松嘉年华之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这些文化品牌既验证着麻涌敢于用世界眼光寻求发展的理念,也彰显着团结拼搏、力争上游的精气神。可以说,文化最终提升了市民素质,让麻涌人更自信,更热爱家乡。
记者:画册《古梅古风》对麻涌文物、古建筑进行了一次集中展示,这个创意从何而来?接下来,麻涌如何进一步挖掘祠堂文化,打造乡村游?
陈建枝:在一次文化调研中,我不经意间发现新基璞潮家庙的木梁用料非常讲究,上面的木雕作品却被黄泥掩盖看不清楚。文物保护人员对雕梁进行专业清洗之后,我们发现每一件木雕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随后,我们对全镇祠堂雕刻品进行清洗,使其恢复本来面貌,又组织人员对这些木雕、砖雕、石雕进行摄影,几度筛选从中挑出最精美的照片汇编成册,又配上精美的散文,这就是《古梅古风》画册的由来。这应该算是麻涌文化保护的一种创新方式。
目前,麻涌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竹松雷公祠、逸南林公祠、长盛社学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帮助新基村莫氏祠堂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璞潮家庙等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让更多文物、古建筑恢复旧观,为麻涌乡村游增添更多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