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古着价值过万并不稀奇“你买的可能是某个人的过去”

16.06.2014  10:04

原标题: 一身古着价值过万并不稀奇“你买的可能是某个人的过去

●一个美国牛仔的常见穿着,是古着爱好者曾经普遍模仿的对象之一。

  ●这是一件上世纪70年代的女款大衣(日本),面料和纽扣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售价在1500元左右。

  在日本留学的兰欣几乎每两个月都会往广州老家寄一个大包裹,里面不是电子产品,也不是珍贵食材,而是一些其貌不扬的二手衣服。这种蚂蚁搬家式的购物,对兰欣来说,纯属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国内的服装市场很难满足她和朋友的需求。兰欣和几个朋友喜欢“古着”,而在广州的商业旺地,几乎找不到一家专门的古着店。

  古着在日本非常流行

  古着,是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流行起来的词汇,在英文里是称作vintage clothes,意思是指那些具备年代特征的旧衣服,有的是几十年前的人穿过的二手衣服,有的是品牌服饰的库存尾货,也有的是顶级品牌的经典款,例如Chanel在30年前的经典款式。

  刚到日本的时候,兰欣惊诧于中古(二手)市场的发达,中古车、中古电器、中古CD、古着、中古书,各种中古店(二手店)开的铺天盖地。“只有在日本这种经济高度发展、时尚创新以秒计速、人们极度喜新厌旧的社会,才会成长出如此惊人的中古文化。

  自然而然地,兰欣很快接触到了古着。古着在日本是极具有人气的中古品。古着店在东京遍地开花,一般地铁站、学校等人口稠密的地方都会有几家,最集中的要数原宿和下北泽、涩谷等地区。原宿原来叫“美国街”,是“二战”后西方文化最早在日本流行的地方,现在成了东京古着店的一大聚点。

  没有一定经济条件很难坚持

  兰欣喜欢上世纪60年代的淑媛风,这个爱好只有在东京原宿才能成为现实。东京古着店的细分程度很高,几乎每个店都有自己的风格,而且谱系区分得非常精细。货品流动速度也很快,每周一都会上新货,到周五就打折促销清货。在东京,服装就像水果店里的鲜果,几乎每天都是新的。

  对兰欣来说,玩古着成了一笔不小的负担,它是一项烧钱的爱好,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很难坚持下去。一条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款连衣裙,可能就要花上三五千块,但这还不是全部,古着必须讲究搭配。“如果只买单品,就等于没买,你不可能穿着一件上世纪60年代的连衣裙,然后随便配双烂大街的波鞋吧?你得花很大心思找到合适的袜子、鞋子和首饰,甚至发型你都要重新做。

  对兰欣这样的古着玩家来说,一身穿着过万是常见的事儿,如果再讲究一点谱系、追逐一些稀缺的经典款,价钱还会翻上几番。更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即便穿一身宝贝出去,又有多少人识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日本,因为古着文化发达,很容易找到知音,但在国内,你如果告诉人家,你花几万块买了几件旧衣服,而且还没有牌子,人家多半不能理解。

  广州玩古着可能只有几百人

  在广州开了十几年古着店的Bobo,也有相同的困惑。在他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几年时间里,发源于日本的古着文化开始经港台流入广州,成为一种新风尚,年轻人花几百上千块买几条李维斯的古着货,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的古着店在广州也很多,甚至在上下九步行街、流行前线这些商业旺地,都能找到。但如今,要想在广州找家专门的古着店,可能会跟找家卖火箭的店一样难。

  Bobo在广州的古着店已经坚守了十多年,称得上是广州最早的古着玩家之一,他见证了广州古着文化的兴起和衰落,整个广州现在玩古着的可能只有几百人,和上世纪90年代的全盛期不能比,“当然,这没有计入那些非专业的爱好者,有很多人可能会拥有几件古着,数量不多,专业知识掌握得也不多,但你不能说他们就不是爱好者”。在Bobo印象里,到过他店里的顾客,有公务员、学生、摄影师、白领、艺术工作者等各色人群,他们对古着不一定很痴迷,但也愿意花上几千块买几件玩,这类人一直都有。

  古着只是一个小众生活方式

  在Bobo看来,潮流就是这样,一阵一阵的,古着在十多年前的兴起,是因为潮流,在今天的衰退,也因为潮流。是潮流,就会有起有落,不必为此惋惜。今天的国人很难为一件旧衣服花上几千上万块钱,这是消费者理性的体现,古着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它只是一个小众生活方式,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优衣裤或者HM那样的大众风尚。但,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恋旧到极致的人,他们对旧时代的漂亮衣服有一种近乎恋物癖的爱好,这便是古着的合理性。

  “我看着一件衣服,忍不住会想谁拥有过这件衣服。看着这些精致的鞋子,我就想象着它们的女主人穿着它们起床、散步、跳舞或亲吻某个人。你不仅仅是在买面料和做工——你买的是某个人的过去。”这是畅销书《古董衣情缘》里一个古着迷的内心独白,值得细细品读。

  “长期以来,美式文化崇拜都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只不过这种情感的载体不一而足,有的人会选择好莱坞,有的人会选择苹果手机,而有的人则选择了牛仔裤或者夹克,这便是“古着”概念最初发展的动力。”

  ——古着玩家F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