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商迹今犹在,侨乡红旗永飘扬

24.07.2023  22:39

侨乡指历史或现今有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区域,由于侨民与外国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导致侨乡与一般的农相比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与价值体系。华侨华人也能凭借在海外积累的雄厚经济资本和人脉资源全面参与到家乡的公共事务与社会治理之中,成为影响侨乡发展的重要群体,是侨乡实现振兴的重要资源。

潮汕地区是我国的传统侨乡,潮汕人民出国历史悠久,唐宋年间,潮州已和外国有贸易往来;明朝中叶以后,开始有大批乡民到东南亚各国谋生,这造就了潮汕地区数量众多的侨镇侨村。潮州市饶平县钱东镇施厝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于2021年底被确立为潮州市美丽侨村创建单位,通过深入挖掘侨文化,打造侨文化展示平台,拓展“党建带侨建”文化阵地,取得了扎实的工作进展。

7月12日,在钱东镇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吴明俊、钱东镇党建办主任黄进权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主任、益行队指导老师阮思余副教授带领队伍调研组前往施厝村开展调研。施厝村村支部书记施养文、村委副主任施雄林、妇女主任施岳春热情迎接调研团队,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会谈。期间,施养文向调研团队一行简单介绍了施厝村的现状,简要讲解了村中的“”资源:施厝村是一个历史厚重的侨村,现有人口3825人,800多户,海外侨胞6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随后,施养文带领调研团队一行步行前往参观该村历史遗迹,了解侨文化的历史起源。调研团队首先前往古驿道进行参观,据施养文介绍,古驿道全称为中兴街古驿道,修建于明成化年间,全长约1.1公里。古驿道是当时重要的对外物质及信息交通的通道,沿“官路”两侧逐渐形成集市,吸引了八方商人前来经商,故又被称为“街路”。同时,古驿道也连接着该村龙须港古码头,旧时是货物上水落船、船只避风停靠之所,亦是当时的村民出海经商、贸易的起锚地(由于围垦农耕,古码头所在地现已为内陆的小溪)。

在参观途中,调研组一行路遇古建筑“大夫第”。该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当时两位施姓兄弟的家宅,两兄弟年长者为武秀才,年少者官至五品大夫,现存有标志性碑刻“大夫第”。

在了解完侨村的历史后,调研团队一行又来到该村在建的“侨胞之家”展馆进行参观。“侨胞之家”集展馆、文明实践站、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为一体,是华侨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和文明实践活动阵地,凸显了该村“”元素,有助于涵养侨乡文化,保护挖掘华侨特色历史文化遗存。馆内展示了侨胞们出海的历史发展过程、家书信件。此外,展馆着重介绍了该村知名旅泰侨领施锦裕的事迹,他一生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建设10多项,累计捐资1400多万元,为钱东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施厝村的发展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侨资源,也离不开党总支的领导与组织。围绕“党建带侨建,侨建促党建”的工作中心,村两委干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仅积极探寻、激活村中的侨资源,还带头参与承包建设产业园。施厝侨村农业产业园是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扶持的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的“头雁”项目,主要种植的作物为台湾莲雾、黄皮和台湾嘉宝果,较好地解决了村中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技培训问题。调研团队到来之际,村两委成员所承包的黄皮果园正值丰收,皮薄核小、味甜汁多的黄皮应该能广开销路。

对于施厝村而言,侨资源是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力。然而,随着该村侨民日渐扎根海外,如何激发、保持新生代侨民对故土家乡的归属感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施厝村依旧是一个侨民“身不在但心在”的侨乡,侨资源尚未走向衰退,但村两委积极谋变,未雨绸缪,积极探寻侨乡的情感治理之路,施养文也与阮思余带领的调研团队一行探讨了如何提升党建带侨建的工作效果。

作为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益行队调研组一行认真搜集、记录当地状况,与当地领导干部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为把施厝村建设得更美丽相向同行。相信在村党委的领导下,施厝村能以党建带侨建,走向美丽桥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通讯员:黄俊康 | 来源: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编辑:卢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