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流芳展新姿 人文美景醉游人

11.06.2014  12:14


漫步大麻镇小留村恍若置身城市小区。


如今,在百侯新修的旅游车道行走成了游客必游项目。

  花萼楼、泰安楼、通议第、肇庆堂等明、清、民国时期的各类特色民居有3529座,让大埔成为客家民居大观园;“最有钱的人”张弼士、“最具影响的人”李光耀、李显龙,“最有道德的人”田家炳,大埔名人“三最”名扬四海……这些潜在的山水人文让“中国最美小城”大埔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迷人的神奇魅力。   

  2013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大埔县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并专门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林碧红担任组长的市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为大埔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大埔县委县政府投入数亿元资金,重点抓好县城文化名城和百侯、三河、茶阳等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宗教文化村、名人文化村、名居文化村、农耕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一名城三名镇五名村”建设,将潜在的山水人文优势转化成县域发展优势。

   1 科学规划推进示范区建设

  为了抓住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的难得机遇,大埔县结合实际、迅速行动,并借助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成员单位的支持、指导,深入务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在谋划彰显大埔山水人文独特魅力,打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大埔借助“外脑”,聘请专家高起点规划,出台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确立了“一心一线两带五区”旅游架构,通过整合名人名居游、名镇名村游、生态养生游、红色热土游、陶瓷文化游5条精品线路,打响文化之旅、生态休闲之旅、红色之旅、美丽乡村之旅4个旅游品牌。同时,该县确立中部文化旅游特色区、南部陶瓷产业发展区、北部生态产业发展区三大功能区布局,依据功能分区进行重点打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今年3月3日市委书记朱泽君率队到大埔召开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现场会后,该县还组团到梅县、南靖、沙县、泰宁等地学习古城古街古村落保护开发和发展小吃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验,并借鉴兄弟单位好经验,迅速行动、全力推动,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以五一、国庆、元旦为时间节点,建立工作倒逼机制,促进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

  2 别致美景引游客纷至沓来

  有了行动纲领,该县迅速行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努力实现镇镇联动、村村秀美、巷巷精彩、堂堂生辉、第第流芳、家家致富。走马大埔县,客家风情特色越来越突出,这也让游人趋之若鹜,旅游人数呈现翻番增长。据数据显示,2010年该县接待游客6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亿元;而今年仅1至5月,该县接待游客就达95.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超过5.5亿元,充分体现了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效应。

  游人们进入县城,最先来到的就是泰安楼文化产业园。该产业园由西湖公园、文化中心、泰安楼打包升级而成。漫步在该产业园内,游客们不仅能欣赏风景优美秀丽的西湖公园,还能领略客家传统的农耕文化、建筑文化等。泰安楼客家文化园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目前,总投入1500多万元的游客服务中心已封顶,8月底前能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在县城领略了客家文化的魅力后,驱车11公里就可以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领略古镇风采。沿着电瓶车专用车道行走,来到的第一站便是翰林文化展览馆。在这里,游人不仅能听导游详细讲解关于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还能穿上明清时期的官服坐在特别设置的“考社”里体验当时书生们上京赶考的情形。“考社和明清时期的服装都是今年五一前购买的,五一期间很多游客都感到特别新鲜,试穿的人不少。”百侯镇镇长吴文新说。走出翰林文化展览馆,记者发现,在不远处,有一座古民居正在维修。“这座古民居就是国学馆,今年国庆前将维修好,然后聘请国学老师为游人讲学。”吴文新说。在参观途中,记者还发现了几座被赋予不同功能的古民居,如维修中的海源楼,修葺好后将成为客栈;素谦公祠成了文化活动中心……“今年我们将投入600多万元,启动实施年度计划57个项目,包括穿衣戴帽工程、水景观营造等,争取提升为4A级旅游景区。”吴文新说。

  不仅仅是县城和百侯镇,大埔县建设全面开花:“千年万福寺、百年康美村”30里美丽乡村建设,已投入1200多万元,30里美丽乡村呼之欲出;三河镇与广东省中旅集团签订合作开发合同,以汇城为核心区、三江六岸范围为协调区,打造三河古镇国家4A级景区,目前完成了项目总体规划,注册了广东中旅大埔三河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3 致力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

  “广东汉乐是国家级非遗,在大埔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让游人、市民一饱耳福,现在每个星期在西湖公园的汉乐演出厅都会有固定的演出。”大埔县委相关负责人说,该县准备以泰安楼文化产业园为中心,营造“四面八方”的文艺活动网络,花环龙、鲤鱼灯、仔狮灯、五鬼弄金狮等传统舞蹈表演都将得到呈现。

  营造“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是该县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埔在中小学校设立广东汉乐、广东汉剧、花环龙、鲤鱼灯、仔狮灯、陶瓷工艺等培训基地;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大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扶持办法》,开展师徒传承活动积极培育后继人才,全力抢救濒临失传的特色文化,培养了一大批广东汉乐、广东汉剧人才。

  此外,该县还投入10万元建立非遗数据库,以文字、图音像等方式保护好非遗项目和重点民俗文化活动;对大麻“六村联动”民居进行全面普查,挂牌保护特色民居;在百侯古镇开设百侯鲤鱼灯舞、百侯薄饼、广东汉乐、五鬼弄金狮等4间非遗项目传习所,全面加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有效丰富文化旅游项目。

  撰文/郑炜梅  丘佳纳  钟尚平  摄影/高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