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理想,你就是主角
“华师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实现梦想的地方,只要你有理想和追求,你就是主角。”一群群华师学子们用实际行动演绎别样的精彩。他们也许不是学习尖子或科研大神,却是无处不在的团队达人,见证向上之力量。
学子游团队,2015年3月成立。
菁菁剧社,原为相声小品队,2004年成立,2009年正式更名为菁菁剧社。
华石微拍,2014年9月成立,核心人员均来自美术学院。
剪爱团队,2014年10月成立,通过售卖剪纸作品,以筹集善款。
Air人声乐团,2014年10月成立,现有八名成员。
大一入学,新生们总会抱着对课余生活的憧憬,懵懵懂懂加入几个社团。然而,很多人发现忙活了一年半载,可能也搞不清楚除了庸碌,生活到底“丰富”在何处。
站上颁奖舞台的这群年轻人,曾经历迷茫和挫折,但他们选择与队友并肩,戏剧、创业、公益……用独一无二的经历,书写着华师人应有的朝气。
从组建到集资都是“万事开头难”
“刚组建时,团队很松散,队员们还不知道‘剪·爱’是一个怎样的项目,也不知道前景何在。开会效率很低,有时整晚都讨论不出一点成果。”想起初创时的辛酸,“剪爱”项目总负责人蔡菁菁不禁感慨万千。
他们并不气馁,而是分析限制团队发展的因素。后来,大家总结出团队的发展首先需要资金支持,就向指导老师和学生工作部寻求帮助,向学校各方领导介绍项目,终获得学校拨发的5000元启动经费。
不同于“剪·爱”团队的公益性质,学子游团队从组建开始,就明确创业的目标。诚然,无论是公益还是创业项目,都必然要克服“万事开头难”的困境。
团队成员莫观婷回忆,团队刚创办时,连办公室都没有,四名初创者只能在饭堂敲定项目的方案。所有支出非常紧张,业务也没有什么资源,一度面临困境。
莫观婷感叹说:“初期因为人员不足,新人不熟悉业务,班游团的操作大多由带头人林权一人负责。从订车订房到找导游发工资,他都亲力亲为,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二点。”在林权的感染下,团队成员也常自愿加班到半夜。
如何保障创业团队的启动资金,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各大高校都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扶持大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上海一个主打大学生校园社交的Simplr团队,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的150万创业接力基金,也获得学校的资助。“大学生创业一般都有福利和支持,要善于把握。”团队成员姜宁如是说。2015年7月,Simplr再次获得由青松基金投资的近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在现实中激活思维火花
一个团队的诞生和维持,总少不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碰撞思维火花,克服难关。美术学院就有一个以拍创意视频为特色的团队——华石微拍,“我们的初衷之一,是希望美院同学往专业发展,有兴趣的就一起玩。”负责人张源泉说。最初,张源泉、申继泽、肖浩创办影像工作室——华石微拍。2014年9月,他们创办了学校第一个大学生原创视频媒体平台,“校内大部分制作都是微电影,由于没有太大的反响,所以我们想弄点有创意的片子。”
团队成立后,他们承接了不少校内外的拍摄工作,并且拍出了口碑。2015年“榜样华师”颁奖典礼上播放的视频,多数都出自华石微拍。他们为获奖个人和团体量身定做了独特的宣传视频,如对优秀班集体的拍摄,每一个视频都有班级特色,这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看到视频呈现的效果,觉得我们也是晚会上自豪的一员。”张源泉说。
兴趣如何照进现实?菁菁剧社向我们展现了另一种途径。
十年来,菁菁剧社一直利用专业的语言优势,打造出色的剧目,去点亮校园的课余生活。从一个院级剧社到走出校门,菁菁剧社每年在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广东省大学生戏剧节等比赛中都斩获不少奖项。
平时,剧社有一个“解放天性”的传统训练,社员或被要求在大家面前放肆地跳一支舞,或是朝着窗外歇斯底里的叫喊。训练的目的在于释放演员的天性,将爱戏的天性释放,才能真正演好戏,打动台下的观众。正如副社长李天语所说:“菁菁剧社不只是文学院的一个文化品牌,还能够感染身边更多的人,让华师甚至其他高校都能够感受到话剧的魅力。”
凭借古装正剧《易魂记》,获得第十三届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 和第九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头奖,评委组高度评价菁菁剧社:“以历史为背景的原创话剧,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创作素材,以富于创意的主题进行艺术构思和演绎,在历史反思中观照现实,具有传统文化气息。”
无独有偶,在国内曾斩获许多大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莎士比亚戏剧社也有着将传统戏剧映照现实的执念。他们坚持一直采用学生改编莎士比亚经典的作品为剧本,并用古英文演出,让观众们感受古典戏剧的底蕴。
磨合+换位思考成就好团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对于一场剧目的参与人员来说固然不假,但对阿卡贝拉(即无伴奏合唱,编者注)团队来说,一支无伴奏的人声演唱歌曲,也等同于他们在手球馆门前不休的许多日夜。
Air人声乐团是学校里第一个阿卡贝拉人声乐团,虽然乐团的组建纯属偶然,但八位创始人从相识开始,就不停磨合演唱出无伴奏的歌曲。每个队员都在团队里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嗓音和属性带来的优势,承担着高音贝斯、低音B-box等角色,缺一不可。
要想一台剧、一首歌、一个项目能出彩完成,协调和沟通就是团队必不可少的制胜法宝。“假如团队里有十个成员,那么我们就要尝试十个人的角色,换位思考。”华石微拍成员张源泉说,核心成员都坚持着这种方法和班里的“外援”进行沟通,了解大家的诉求,才能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使内部成员团结一致,培养良好的感情,学子游团队创立的公司选择了定期组织团队成员聚餐和外出旅游,福利之余,还会落实奖惩制度。“作为一个走向专业化的公司,我们会慢慢地实现规章制度来管理,这样才能让每个成员都觉得公平、公正,也让公司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学子游团队负责人林权自信地说。
一个炽热的信念,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加上无数并肩奋斗的日夜;一众校园达人团队的成功看似有其必然的规律和要素,从初创时立下宏愿,到成熟时迎难而上,他们述说着许多用青春和友爱写就的故事,且未完待续。
采写 | 李洁莹 张晗 姚懿玲 观芝伊 胡慧清 罗凤楸 黄秀婷 刘千源 刘保莹 李琼玉 戚惠欣 苏振浩 林子雅 廖晓杰 卢逸臻 卢丹琳
供图 | 郑宇云、受访团队
作者/通讯员:华南师大新闻社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