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植树造绿也需“供给侧改革”

11.03.2016  11:25

  今日,我市市委办、市府办发出倡议书,动员全社会积极投身“绿满梅州”大行动,掀起植树造林行动高潮。据报道,我市今年绿化行动有新变化,将在继续扩大森林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森林的提质增效和完善升级。今年我市将开展工程造林18.08万亩、森林抚育170万亩,完善提升生态景观林带317.25公里,规划建设森林公园25个。

  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植树造绿开始,业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近几年来,梅州积极探索植树造绿新模式,如“党员林”、“拥军林”、“巾帼林”等,成绩可圈可点。但着眼长远,要让植树造绿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还得不断创新和开拓,积极推行“供给侧改革”。

  一方面,植树造绿的供给形式要以市场为主力。义务植树已经衍生出“植树经济”。对政府而言,应持续创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把植树造林和市场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植树造林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譬如,经济林可发动企业承包经营,并与旅游发展综合开发利用;景观林可结合商业开发,鼓励企业出资建设。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与环保效益。提高造林质量、提升生态功能亦应“调结构、转方式”,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市场管护机制。可借鉴新加坡绿化建设实施种管养分离的经验,引入专业公司进行精细化管护,并辅以动态考核奖惩机制,从而不断提升树木的成活率、成林率。

  另一方面,植树造绿的供给方式要多元主导。市民履行义务,既可以直接参加树木栽种,也可以认种认养、“碳汇认购”,还可以在自家的阳台、办公室里“见缝插绿”、种养花草。

  长远来看,植树要“植”更要“树”。市民在“挥锹培土”之余,更要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绿色生态新理念。无论是倡导节约一张纸、一双筷子等“纸上植树”,还是践行“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绿色出行方式,只要能为环境增添“绿能量”、能给公众带来“生态红利”,从本质层面看亦可视为植树,理当持续发力。

  ■ 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