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台商承包土地十年种果木 不到三年新“地主”毁约

29.04.2015  19:42

文先生在介绍无公害除虫方法。

南方都市报》报道,3年前,台湾人文天伦从长安沙头知名蜜蜂养殖户陈希臣手中租下一块面积约50亩的山地,从事都市农业新品种研发。去年下半年,陈希臣去世后,该片土地由其晚辈接手,接手的晚辈欲将台商赶走。报道称,当年,陈希臣为了邀请多年老友文天伦到他的山地上栽培果树,还专门与文天伦签订了一份租期10年的正式合同。然而,陈希臣刚刚去世,接手的晚辈便翻脸不认账,为了达到驱逐文天伦的目的,经常派出不明身份人士前来骚扰。无奈之下,文天伦只得报警求助。 

不说以如此下作手段骚扰先人老友,孝道人伦方面是何等的悖祖谬德,仅从经济角度看,一单如此清晰明了的合同案,最后竟然发展到报警求助,的确让人感慨万千。虽然中国社会一向有“人死账清”、“新人不理旧事”的说法,可是,同样也有商鞅立木、季布践诺的美谈。现代社会中,这事处理起来更加简单:权责对等,既然接受了先人的遗产,也就意味着接收了与之对应的债权和债务,不可能“债权抢着要,债务抛一边”。然而,即便是非曲直如此的一目了然,还是有人打算毁诺践言,不得不承认,当下很多人心目中,践诺传统和契约意识之淡薄,已到了何等不堪的地步了。 

契约意识对于人类社会的正常维系与存续有多重要?公元284年的《晋太康五年杨绍买地瓦券》说得很明确:“民有私约如律令”。现代社会中,契约精神更是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斯密曾说,“之所以要守护契约精神,不仅因为倾斜的天平无法度量公正的权利,更因权利的失衡终将诱发市场的扭曲,从而危及契约自由,最终损害市场本身”。这个道理一点也不难理解。一个人言而无信,会让他的个人信用扫地;一家企业言而无信,等待它的,只能是顾客的冷落和市场的惩罚。现代商战中,多少有眼光的企业家,宁愿忍受巨大的损失,也要捍卫自己在市场、在世人心目中“重信守诺”的形象,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只要信用在,一切可以重来。应该承认,正是契约精神的恒久坚固,才极大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现代法治创造了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

正因此,台湾人文天伦的遭遇,看似小事,实则意味深长,令人深思。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就是契约经济。没有了信用和契约,受伤害的,绝不仅仅只是个人,更是经济体的基石和运行秩序。从这个角度看,捍卫文天伦未到期的租赁合同,也就是在保卫市场交易的秩序和市场经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