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预警网如何盯住“威马逊”

05.08.2014  00:02
 

  广东有纪录以来最强台风“威马逊”离开徐闻已近两个星期,在登陆点龙塘镇开小卖部的陈春景仍心有余悸。他庆幸提早两天半就收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最终赶在台风登陆前12小时就收掉了铁皮铺并躲到楼房家中,“把生命与生计都保住了。

  湛江是强台风青睐的地方,1996年广东上一个超强台风“莎莉”同样在湛江登陆,中心风力还稍逊于“威马逊”,却造成了我省216人死亡、93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75.7亿元。而近4年来,湛江应对8场台风袭击,包括创纪录的“威马逊”均保持人员零死亡。

  笔者近日回访湛江徐闻等地方发现,尽管树倒,路牌掀翻等台风过后的痕迹仍未消除,但人们已在有序恢复生产生活。

  “人在,希望就在”,村民们告诉记者,距离台风登陆还有56小时,他们就收到第一条台风白色预警信息,之后随着预警信号升级,在预警信息的指引下,大家应急撤离力度逐渐加大。

  “来自一线的不少案例表明,与受灾后再抢险救援相比,在灾害出现前就根据预警信息及时避险,往往是损失最小又最有效的‘救命稻草’。目前,全省已建成62个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还有各乡镇服务站和各种发布渠道。准确预报、反复预警、提前预防成为广东抗击‘威马逊’的不二法门。”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说。

   反复预警争得自救时效  

  这些信息在LED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手机、微博、微信、12121电话平台同时“轰炸式”发出,反复预警。

  18日下午两点,风更急了,雨越下越大,距离“威马逊”登陆徐闻还有3小时,陈春景从新浪微博@徐闻天气里看到:“‘威马逊’(超强台风级)……预计于今天傍晚到上半夜在湛江市区到海南文昌沿海之间登陆(很有可能擦过文昌角登陆徐闻),对我县有严重影响……”与此同时,这条预警信息也点对点传输到她的手机上。

  这是陈春景第三次收到预警信息,她早已和家人回到楼房的家中,而她的丈夫也正在和居委会的干部一起去转移其他群众了。

  陈春景回忆,收到徐闻县气象台的第一条关于“威马逊”台风的白色预警信息是在16日上午9时45分,同时村民们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大喇叭都知徐闻在48小时内将受到台风影响。

  18日上午,趁着风雨时紧时歇的空隙,她开始用摩托车一趟一趟往家搬运铺子里的商品,并动手拆除了铺子四周围的铁皮,以免误伤群众。因为连续两天的预警从白色升级到红色,从小生活在海边的她深知台风的厉害。

  除了像陈春景这样的主动撤离自救,对于村镇里的特殊困难群众,村民们都心中有数,预警一发,紧张的互助互救也在村镇干部的号召下很快组织起来。

  龙塘镇龙塘村委会气象信息员何开农就是互助互救积极分子。他与对一小部分抱有侥幸心理,还居住在危房里的村民进行说服,顶风冒雨穿梭在17条自然村,工作从下午做到天黑。“就像经历了一场拯救生命的激烈战斗!”龙塘村委会共有17条自然村,人口5800人,在这次台风过程中,共转移了五保户、危房户20多户,做到零伤亡。

  18日晚上19:30分,当最后一个危房户刚被转移出去,身后的房子就轰然倒塌,大伙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边是争分夺秒的自救与撤离,另一方面,在基层村民第一次收到台风预警之前。“威马逊”早就被气象部门盯上了。

  “‘威马逊’在西太平洋生成……预计可能于16日夜间到17日上午移入南海东部海面。请有关方面注意这个台风的动态。”

  这是14日傍晚遂溪县气象局工程师徐琼雄发出的今年第一条与“威马逊”相关的通知,当时它甚至还没有影响到菲律宾,却已经被气象部门监测到,并做好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的准备。

  16日上午9点41分,遂溪县气象台发出了台风白色预警,下午5时改发成蓝色预警,次日升级到橙色预警,18日凌晨发出了台风红色预警信息。这些信息在LED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手机、微博、微信、12121电话平台同时“轰炸式”发出,反复预警。

   准确预报“一键发布  

  统一发布渠道后,每次灾害发生时,只收到来自同一终端发来的预警信息、应急指导,简洁易懂,权威性高,减少了谣言的产生。

  从省市县一直到镇村入户,预警信息迅速畅达的背后,这与广东省近年建设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成效密不可分。

  “以前发生了突发事件,三防、应急办、气象局多头分别发送预警,普通民众收到了之后容易混乱。统一发布渠道后,每次灾害发生时,只收到来自同一终端发来的预警信息、应急指导,不仅简洁易懂,权威性高,减少了谣言的产生。”采访中,徐闻县不少老百姓坦言。

  2012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规定,统一通过委托省气象部门建设、管理的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免费向公众发布。这个统一发布的渠道就是“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是我省为应对各种气象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创新型优化机构。

  经过两年建设,与省中心对接,目前我省已经有13个市和49个县成立了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信息发布更趋精细化,并在抗击“威马逊”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从前基层三防、气象局和应急指挥中心分开办公、分头发布信息的机制,中间流程复杂、设备重复建设,效率不高。现在大家都坐在一个办公室里,有什么情况直接交流,比以前还要打电话、发传真要快太多了”。徐闻县气象台的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过去一条台风预警的发布大约要半个多小时,不仅要登录平台发短信和LED、大喇叭信息,还得登录微信、微博的专门平台重新编写信息内容,现在该县发布中心开发了“一键发布平台”,“发布预警信息两三分钟就搞定了”。

  而在各市县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的背后,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前量也提出了新要求。由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政府合作共建的广东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对“威马逊”的预报效果显著。

  该实验室主任冯业荣介绍,今年以来,南海台风预报模式已经由原来36公里的水平分辨率升级到9公里,对“威马逊”预报的24小时内误差为71.9公里;48小时误差为91.5公里,比去年减少34.5公里。此外,登陆地点被稳定预报在雷州半岛至海南一带,登陆时间的预报误差仅半小时,对于路径、强度、登陆时间的预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威马逊”影响期间,全省气象部门共发布台风、暴雨预警信号187站次,其中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12站次。17日22时30分,广东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威马逊”登陆前17小时启动了台风I级应急响应。截至18日“威马逊”登陆前,省气象局协调三大电讯运营商发布台风预警短信7800万条,两次向湛江、茂名、阳江全网发布应急短信,有针对性地提醒两市公众在台风袭击期间务必待在家中不要外出。

   多渠道接收令预警进村入户  

  数量庞大的气象服务站在各乡镇紧急建设中,镇气象服务站可以直接连接到县市省各级指挥中心,回报灾情、接收指挥都更加直观迅速。

  一边是信息发布要争取提前量,另一方面终端的丰富令预警信息提高了覆盖面与渗透力。

  省气象局介绍,除了人们印象中的手机短信外,最潮的新媒体以及最朴素的大喇叭都用上了。——“威马逊”登陆前,广东天气微博发布预报及科普信息共87条、茂名海洋广播电台逐时滚动播报台风最新信息和省防总防风通知、全省3000个电子显示屏和4500个农村大喇叭播报不间断播发台风预警信息、腾讯公司以主动弹出窗口形式向全省2600万在线QQ用户推送台风预警信息。

  在传统媒体上,通过广东电视台等10个主要频道的25套节目向全省观众播出台风信息、广东应急气象频道连续52小时不间断播报台风信息及防御指引。

  散布在广大农村和沿海渔村的村民,他们不乏留守的老人和小孩,没有手机也少看电视,唯一可以和他们发生连接的预警系统就是近年广泛建设的农村大喇叭。

  “试过很多方法,还是大喇叭最实用了,村民都叫它‘大公狗’”。廉江市河唇镇书记徐骞介绍说,“现在每个村委会都装了大喇叭,只要消息提前传到了村委会,一方面有能力的大部分群众直接转移到安全地带,村干部也会采取“人盯人”的方式,准确无误地在台风来临前转移需要转移的人。

  预警发布机制建立之后,确保人员的百分之百安全还是得靠基层民众的自组织能力。而由于农村的人员流动较小,结构比较固定,台风来临时需要重点关注的转移人群大家都心中有数,危房户、孤寡老人、五保户家庭都会得到帮助转移,据遂溪县草塘镇村委成员王美玲介绍,转移时,每个参与人只用负责两三户,转移工作更加重点、高效。

  基层民众不仅仅是预警信息的接受者,他们也是一线灾情险情的通报员。预警中心在各乡镇设立了气象协理员制度,不定期培训,而他们的任务就是把他们在最前线所看到的最真实的、最及时的情况向预警中心反馈,有利于预警中心下一次信息发布的更新。

  现在,数量庞大的气象服务站在各乡镇紧急建设中,镇气象服务站可以直接连接到县市省各级指挥中心,汇报灾情、接收指挥都更加直观迅速。

  如遂溪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网络和服务中心正逐步完善,乡镇一级气象和三防开始合署办公。雷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即将开建,地点设在县政府,中心将整合气象、应急和三防信息。在徐闻龙塘镇,这里的三防办和气象服务站已合署办公了。

   ■观察  

  如何进一步提升预防自救效果

  与发布机制逐渐理顺相比,在基层的救灾意识方面,特别是困难群众重点转移对象,则需要有意识地提高应急防灾意识,才能进一步提高预警效果,取得救灾时效。

  记者了解到,18日下午3时,雷州市九龙湾海域突然出现了100多艘回港避风的渔船,船上200多名渔排人员都不肯上岸,当时台风已经逼近,退潮时水浅也无法派船去拉他们靠岸,最后还是靠人游泳过去动员、帮助他们上岸。“再晚一点这200多条生命就全没了”,雷州市副市长陈汉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还心有余悸。

  陆上的转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住在危房里的人、五保户、孤寡老人,他们很多都不愿离开,需要村委会亲自到家帮助转移。遂溪县一位住在低洼地区的90多岁的老太,卧病在床,无论如何劝说都不肯离开住了一辈子的老屋,最后转移人员赶在台风来临前强行连同床板将她抬走。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超强台风“威马逊”虽然是有纪录以来影响广东的最强台风,“只知道是超强台风,不知道有多强”徐闻县村民关志明回忆起台风登陆那天的场景“铁片、窗户、瓦片到处乱飞”,他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台风。但如果等到台风登陆再去体验“超强”就已经来不及了。负责遂溪县草塘镇村民转移的王美玲说,大多数人收到信息后都会主动转移,但也有不主动转移的得采取强制措施,“也遇到过不理解和困难,不愿意离开的村民有的会咬我,拿棍子打我”。

  “转移群众是一件很费心的工作,一些人有侥幸心理,总想着台风不会那么强吧;一些人家里条件不太好,因为要面子不想转移到亲戚家;有些人宁愿不要命也要把家里的牛转移;有些年纪大的老人想着死了算了,不愿转移。”王美玲呼吁,除了自身条件确实受限外,部分群众的自救防灾意识需要进一步在平时的教育、宣传中加强。

  去年“天兔”袭击汕尾时,死亡17人中,外来工占了11人,其中,外来人员对台风认识不够,其手机号也没有纳入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年以来,预警中心几乎每月会更新手机库,及时纳入流动人员和确保在库手机正常使用。“另外,我们也和通信公司合作,让预警信息可以发给地理上在湛江市内的每一部手机”湛江市气象局副调研员郭湘平说。

  对基层气象信息传输设备,何开农也有着更高的期待,一希望尽快修复好被风吹坏的大喇叭,二能否在断市电的情况继续可以使用存蓄电源继续工作,因为这将大大改变灾后气象信息在救灾复产工作中“口口相传”的落后被动局面,让气象信息更好为灾后重建工作服务。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