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号线将避让白云山和海珠湿地
环评报告显示,经过对沿线的个人问卷调查和单位团体调查,11号线的建设获得了超过8成个人和9成单位的支持。而早前社会各界的意见更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11号线环保方面作出了多项重大优化,尤其是避让白云山和海珠湿地,成为了环评报告中的亮点。
建设获超8成个人支持
广州的首条地铁环线——11号线,其环评报告即将进入向省环保厅申报的阶段。这条全长43.2公里、车辆采用8节编组的地下线路,建成后将贯穿天河、白云、越秀、荔湾和海珠五个核心区,有19座地铁站与既有运营、在建或规划线路换乘,能够极大地缓解广州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这样一条沿线建筑物密集、人口高度集中的11号线,其建设得到了绝大部分市民和团体的支持。据了解,地铁公司按规定在去年先后两次在媒体和官方网站上开展了评前及评后环评公示,向公众提供项目概况、环境影响、环保措施及初步评价结论等方面的信息,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听取市民意见,地铁公司还组织对沿线相关的居民小区发放个人问卷,并对沿线村委会、社区等单位进行了团体调查。数据显示,78.77%的个人被调查者表示支持,4.68%的个人表示有条件支持,13.58%的个人表示无所谓;77.27%的团体被调查单位表示支持,15.58%的团体表示有条件支持,7.14%的团体表示无所谓。
斥资2. 74 亿减振降噪
由于线路行经的建筑物密集,人口高度集中,尽管11号线采取地下方式敷设,以减少振动和噪音对市民的影响,但是记者了解到,地铁公司在环评报告中仍主动提出了大量的优化措施,将投资超过2.74亿元用于线路的减振降噪。
地铁公司表示,全长43.2公里的11号线,将根据敏感点与线路的距离和振动超标量等指标,分段对隧道增加各种减振设施。其中,对最敏感的路段,加装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等最高减振等级设施约16300延米,减振效果大于13dB;对较敏感的路段,加装梯形轨枕等高减振等级设施约1390延米,减振效果大于8dB;对其它超标敏感点的路段,采取了GJ-Ⅲ型减振扣件等中等减振设施约7230延米,减振效果大于5dB,确保各敏感点环境振动影响均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而针对风亭、冷却塔等容易产生噪音的设备,地铁公司表示,将采取加长风亭消声器、选用超低噪声冷却塔、排风口设导向消声器、调整风亭位置至距敏感点15米外等综合措施,保证各敏感点噪声影响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避让白云山和海珠湿地
去年11号线环评公示时,部分区段需要穿越白云山底和靠近海珠湿地公园,曾引起社会热议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规划部门和地铁公司专门对多个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决定调整线路,避让白云山和海珠湿地公园,以最大限度保护广州市两大重要的生态区。
据了解,原方案的云台花园站至大金钟站区间需要穿越白云山底下,现在,规划部门决定将该区间向南调整到广园路底下穿越,不再穿越白云山底下及白云山风景区核心保护区,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白云山的影响。但是,地铁公司表示,受线路走向限制,该调整将使云台花园站的位置从原云台花园正门向南移150米到广园路上,换句话说,日后出地铁的乘客需要多走150米的路才能到达白云山。
针对早前地铁靠近海珠湿地公园的情况,地铁公司解释,11号线行经海珠湿地公园的区间和车站,均远离该公园规划用地30米,没有进入海珠湿地公园范围,仅有2个位于湿地公园门口人行道的地铁口,进入了湿地公园规划用地范围。在本次调整中,规划部门结合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部分环评专家和公众提出避免对海珠湿地影响的意见,决定不在湿地公园门口人行道设置地铁口,只保留对面马路的两个地铁口,日后,市民出地铁站后需要过马路进入海珠湿地公园。
历经10多项严格审批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涉及40多个复杂系统的设计建设,与城市宏观管理紧密联系,自2012年下半年启动1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以来,广州地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十多个专项的研究申报。
据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对地铁建设的审批十分严谨,内容涉及地质、水土、文物、环境等各个方面,审批层面更是涉及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例如:市相关部门需要批复线路站位及车辆段选址、职业病预评价、沿线文物保护方案、卫生学预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省相关部门需要备案或批复地质灾害预评价、工程水土保持报告、工可报告的评估审查、地震安全性预评价、全线用地预审、全线选址意见书、节能评估报告和线路下穿越珠江西航道和后航道准水源保护区方案;而国家相关部门则需要批复安全预评价和云台花园站穿越广园路南侧白云山风景区控制线方案。至目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所需的各个专题研究项目中,除环评报告待批外,其余手续均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