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司法创新“针线活” 打牢普法基本功

14.01.2015  14:57

  渔 工

  本报报道了两则新闻,一是近日大埔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远程视频接访平台,顺利完成了最高法院对信访人邱某的视频接访,而且达成了新的和解协议;二是去年1至11月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31件,调解成功率达99.37%。这两则新闻让笔者体会到,满足群众多样化司法需求,确实需要我们铆足劲头,打牢普法基本功,多做司法创新“针线活”。

  全力推进依法治国是时代主旋律。我市基层群众的利益多元,诉求多元。普遍是经济利益问题,也有的仅仅是面子问题,还有基层民主选举带来的“村官”竞争等问题。一年有2万多件矛盾纠纷,这个量真不小,虽然99.37%的纠纷都成功得到调解,但我们不能忽视那0.63%的未调解问题,越是难调解的,就越可能出问题,哪一件处理不好,轻则鸡飞蛋打,重则可能引发群众性事件等不安定因素。

  面对基层的矛盾问题,我们除了要层层落实维护稳定责任,更要勇于创新形式,满足群众的多样化司法需求。像大埔法院这样视频接访直通高院就是一种重要的司法创新。有时候也许不是我们基层法官的调解能力问题,而是“高度决定影响力”,同样的法律语言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说出来当事人会听,但基层法官出面当事人可能就内心还不能完全接受。因此,我们要顺应信息化潮流,多做司法创新之事,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市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就是把律师送进村送到户,送法下乡、送法上门、以案说法、司法便民,未尝不是一种好形式。此外,开通法律服务热线,实行巡回法庭、庭审直播、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等,都可说是司法创新的好形式。在自媒体时代,每一部手机都堪称是法律服务终端,我们应该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注重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信息化渠道,传递法律关怀,创新司法服务,让百姓对司法公正和司法便民信得过、靠得住,从而真正引导群众走上学法、用法、信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