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01.06.2015  14:18


司法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广东广州白云区法院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掠影

来源:人民法院报

 

 

人民法庭承担着将正义“运送”至民众家门口的重要使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构建起与司法所、劳动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一庭一所三中心”的农村联调格局,建立快速导入和处理通道,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送法下乡:

 

法官寄语成宣传素材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赡养父母是为人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去年,人和法庭对一起80多岁老母亲状告60多岁儿子的赡养纠纷案作出判决,在判决书后面附上的《法官寄语》中这样写道。

 

该案原告是87岁的老太太,老伴已经去世,膝下共有7个子女,其中63岁的被告是家中老三。原告住在敬老院,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需长期接受治疗,但被告从未支付过相应费用。对于一个年结案超300件的经办法官王丽美而言,开庭后径直判决被告承担赡养责任即可高效结案,但是,在办案经验老到的人和法庭庭长董辉华看来,这样的案件在农村很具有代表性,切不可一判了之。

 

为此,董辉华和王丽美多次上门调解。他们发现被告家徒四壁,生活拮据,还患有直肠癌,曾做过手术,需定期复诊,膝下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出嫁,儿子30岁却因家庭贫困至今未娶。法官们一边对被告夫妇批评教育,耐心向其阐明赡养父母乃是法定义务,一边也劝原告及其他儿女谅解被告。

 

经过多次调解,最终被告在法官们的陪同下,主动向躺在医院的老母亲送去特别的生日礼物和一万元赡养费。老母亲感动得连连落泪。该庭还积极创新在该案判决书后精心制作一份充满温情的《法官寄语》,为了提升普法宣传的效果,隐去案件当事人姓名后将判决书主文和附后的《法官寄语》交由当地司法所作为农村法制宣传素材,在人和镇每个村的公告栏张贴以供村民学习。该判决既依法支持了赡养费,又劝导当事人互谅互让,避免因此撕裂了亲情。

 

诉前联调:

 

打造双赢促和谐

 

“董庭长,请派一名驻村法官赶到人和镇政府进行联调工作。”去年3月28日上午,董辉华接到人和镇司法所所长的电话。一运输公司司机在驾车作业过程中致村民死亡,由于赔偿事宜未能解决,事发后几天大批村民到该运输公司门口围堵。经过5天时间的高效联调工作,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该庭还出具了司法确认书。

 

“董庭长,请赶紧到医院来一趟,有人在围堵医院。”今年春节前夕,患者戴某因麻醉意外成脑瘫,家属围堵大闹医院。人和法庭接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一波三折的纠纷最终被成功调解,让各方都能过上祥和的春节。

 

“董庭长……”

 

董辉华一时间成为化解当地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消防员”。白云法院正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枫桥经验”和诉前联调对接起来,通过搭建“一庭一所三中心”诉前联调格局,延伸审判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以快捷、灵活、高效的方式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诉前、消除于源头,缩短矛盾解决周期,有效减少群众讼累,节约司法成本。

 

自2013年1月至今,该庭共诉前联调成功320件,制作司法确认裁定320份,占全院司法确认案件总数的90.2%,主动执行率100%,无一件申请强制执行。2014年,该庭新收案704件,同比大幅下降了43%。今年1至5月,该庭新收的246件案件中已有69件成功诉前联调。

 

司法建议:

 

防范纠纷从源头做起

 

“感谢贵院的积极建议,今后将对重大事故多发路段、村庄路口加装红绿灯、减速带,加强对五类车的整治和农村交通安全教育。”人和镇政府和白云交警二大队人和中队在收到法院的司法建议书后,详细回复并积极落实。

 

2014年,人和镇政府、交通及路政部门联合完善了农村路网“五个一”工程建设,重点加强了事故黑点交通信号和交通标识建设,开展了“五类车”专项整治行动,效果立竿见影,道路交通事故明显减少。同年,该庭机动车事故责任纠纷案下降为123件,同比下降了50.8%,且没有一宗多车连环相撞的重大事故关联案件。

 

这与人和法庭严谨的调查研究分不开。法官对上一年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特点、发生交通事故集中的路段以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向当地政府、交警部门提出了司法建议,同时多次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工作,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龚德家  本报通讯员  邓  娟

 

 

 

 

(责任编辑:杜淑琴)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