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端午节里的传统真滋味

09.06.2016  05:21

   作者:谢伟锋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在颇具流行色彩的民间童谣里,端午节也有着令人向往的诗意色彩。今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已然临近。不过,早在近一个月前,各大商务网站就开始忙不迭地捣鼓起了“粽子节”。火腿、蛋黄、咸肉……满屏幕的无粽不欢。“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舌尖上的端午,摇身一变,成了“互联网+”中起到重要配置作用的市场资源。

  吃,固然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如农历春节里的饺子,中秋佳节里的月饼……这里面,不乏中国从农耕社会演变过来的饮食记忆,还有季节和自然中的特殊定格。不过,如果在端午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中,我们最大的参与热情仅仅是吃粽子,最大的满足感只是来自于胃,甚至连这些吃的食物也都习惯于网购的“买来主义”,只见眼前的树木,不见背后偌大的树林,这样的端午节,不仅是意兴阑珊,恐怕还有些若有所失吧。

  购物网站把端午“在商言商”,情有可原。不过,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互联网+”可以嵌入到任何具有价值的领域中,中国传统节日,亦不例外。这不,在光明网的“网络中国节”页面中,就能找到这样的遵循:端午文化的起源考证、民间习俗、传承发展,还有那念兹在兹的“小明陪你过端午”……深入浅出,牵挽各方,这样的“互联网+端午节”,着实“”出了传统的真滋味。

  中国传统的传承,能够跨越千年而不气若游丝,就是凭着它螺旋式向上的延绵之力。对此,有学者就说“文化就是这么增增减减地流动着”。而关乎到中国传统的意识色彩、文化特色和伦理情感等诸多“软要素”中,像端午、春节这般的传统节日,无疑是集大成者。现代社会,会把端午想当然地“浓缩”成吃几个粽子,看几场龙舟,甚至是商家和商品越俎代庖地成端午文化的代言人。在大众已经不自觉地把老祖宗的精气神都“扁平化”的时候,这时,“网络中国节”不啻为一种清新存在。它不刻意消解现代的时尚气息,而是通过自己的甄别和推介,亦步亦趋,告知你一个更为多彩且又厚实的端午佳节。

  在“网络中国节”的页面中,笔者看到这样一个细节:古人在端午节中所蕴藏的意味,不仅有天马行空的艺术着墨,还相当地付诸现实。譬如,在在端午所贴的符,就有着时代更迭的“绿肥红瘦”:汉魏时是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明代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光是这样一个墙上方寸之间的变化,就不断演绎出不同朝代人们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条件。往小了说,这是端午贴符的“年年岁岁画不同”,但往大了想,这其中,不正是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叶知秋?

  龙舟竞渡,蓄兰沐浴,驱逐五毒……对于这些端午节的传统节目,很多年轻人或许并不陌生,但你是否真的了解它?是否真的读懂它的全部?端午节可不是粽子,可不能囫囵吞枣;对于传统民俗,更不应“无知当个性”。端午,这个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明确的节日,它应该萌发出现代气息。“网络中国节”之端午篇,就是这样的登高望远,体悟更深。对于亿万中国网民来说,这种体会,值得拥有。(谢伟锋)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