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吃羊肉煮酒——盘点客家人冬至习俗

22.12.2015  16:06
黄河流域一带山羊养殖较多,中原地区如现在的河南开封一带常吃羊肉。这与客家人尊崇先祖的文化有关,由于冬至后要准备过年,因而祭祖一定要在冬至前完成。客家人还喜欢在冬至前后腌制食品,这则是客家人迁徙至南方山区后,为适应地域环境变化而产生并延续至今的饮食习惯,是中原文化的一种延续。

  ●见习记者  袁晓敏

  本报记者  张  柯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客家人有“冬至不过不寒”的说法,寓意冬至后天气将日渐寒冷。梅州客家人在冬至日素有祭祖、进补等传统,饮食中保留中原饮食习惯,有“冬至羊肉夏至狗”的说法。记者专门采访我市客家民俗领域及文化领域专家,透过客家人的传统习惯,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理念。

  羊肉煮酒有孝心

  梅县区博物馆馆长朱迪光告诉记者,冬至在客家地区素有“过冬”之称。对客家人而言,冬至就是进入冬天的象征,气候开始变冷,有“冬生进九”的说法。即冬至开始,每九天一个单位,三九、四九是最寒冷的日子。因此,客家人在冬至前后特别讲究进补。

  记者走访梅城百花洲市场、自家人超市、大润发超市及部分药房,发现羊肉、汤圆、当归、党参、枸杞等异常走俏。受访档主表示,12月以来羊肉销量不断增加。不少市民表示,每年冬至日都会吃羊肉煮酒和糯米焖饭。

  朱迪光认为,客家人保留冬至吃羊肉的传统,体现的是孝文化。他说:“改革开放前物质匮乏、经济困难,羊肉是奢侈品。冬至日适逢农闲,客家年轻人为孝敬家中长辈,就炖羊肉为他们进补。”据介绍,客家人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可追溯至客家人的迁徙时期。黄河流域一带山羊养殖较多,中原地区如现在的河南开封一带常吃羊肉。而梅县区松口镇至今仍有养山羊、吃羊肉的饮食文化。

  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曾志威对客家人冬至进补的饮食传统进行了医学解释。“冬季进补营养易于吸收,可提高耐寒能力,增强体质。”他表示,对慢性病患者和体弱者而言,进补时间可延长至冬至后54天。药材则应根据个人体质,侧重选择不同的药材。

  冬至前祭祖

  此外,冬至日里梅州客家人还有祭祖、酿酒、晾萝卜、腌制食物等传统习俗。客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说:“农历八月初一至冬至日,被客家人称为‘大清明’,与客家文化所重视的‘二次葬’有关。”他介绍,亲人去世后的3至5年,客家人会在“大清明”期间重新择选风水宝地和吉日,对逝者重新安葬。这与客家人尊崇先祖的文化有关,由于冬至后要准备过年,因而祭祖一定要在冬至前完成。

  客家人还喜欢在冬至前后腌制食品,这则是客家人迁徙至南方山区后,为适应地域环境变化而产生并延续至今的饮食习惯,是中原文化的一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