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国有林场改革的步伐已迈出

28.10.2015  11:42

  敦化市贤儒镇新兴林场,在这片被青山环抱的山坳里,46岁的程淑惠正在忙着采摘木耳。
  “今年种了8万多段黑木耳,年收入十几万元不成问题。去年我们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说话的时候,她那朴实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她告诉记者,前几年林场效益不好,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与其哭穷,不如思变。从那时开始,夫妻俩便琢磨着利用林场的自然优势,搞起了木耳种植。
  林间阵阵松涛,树木道道年轮,仿佛也在倾听——
  思变,正是吉林省国有林场面对困局时积极谋求出路的主旋律。
  思变,使得国有林场的生产环境有了改善,职工收入有了提升。
  思变,还将有不少难题需要逐一破解。
   困局  国有林场举步维艰
  吉林省的国有林场,就如同一个孱弱的巨人,步履日渐蹒跚。
  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林场债务包袱沉重、职工生活困难……部分林场甚至已经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
  我省国有林场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大规模造林、大量木材生产的计划经济统收统支统管阶段,改革开放后落实生产责任制、承包经营阶段,现在是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阶段。
  综观全省国有林场,困境基本始于上世纪9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大部分国有林场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林场的管理、技术、生产人员处于仅有事业编制,但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有163个林场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后转为企业。我省企业性质林场经营区内公益林和天然林比重高达95%,随着国家天保范围扩大和停伐政策实施,这些林场将停止商业性采伐。不再有木材收入,就无法开展企业运营。
  敦化市林业局局长程德辉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有林场超量采伐支持国家建设,使森林资源储量急剧下降,导致一些林场无林可采,造成了之后出现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局面。
  由于长期实行省、地、县多头管理,各级政府对国有林场没有明确的资金、政策支持,很多林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亟待修缮却没有资金。作为守护国家生态红线主战场的国有林场,一度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深陷“基础设施不如农村、生活水平不如农民”的尴尬境地。
  据统计,我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5.38万人中,有2.2万人待岗。2014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万元,最少的不足1万元。在吉林西部,由于森林资源匮乏,林下几乎没有产出,许多林场林木采伐更新后,将幼林地承包给待岗职工间种经营,以抵顶工资,但其收入远远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同时,又没有建立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国有林场职工欠缴各类社会保险仅本金和利息部分就高达27.8亿元。
  国有林场在定位、机制、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尚未理顺的问题,成为改革发展的掣肘。
   关键  富余职工“原地转身
  扭转国有林场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
  “改革,只有先解决国有林场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解决好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问题。”长白山森工集团副总裁吴俊和说,解决富余职工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原地转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
  省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才国斌告诉记者,预计我省国有林场改革后将产生富余人员两到三万人,安置富余人员的压力很大。
  如何实现“原地转身”?
  在敦化市王牛沟林场,林场职工宋德星带着记者参观刚刚建成的300吨冷库。刚一打开冷库大门,一股浓郁的松香伴着白色寒气扑面而来。“这里面存着50多吨松子。”宋德星说,“这些松子是去年收的,当时收购价每公斤32元,今年价格涨了,估计能到50多元,这样每公斤可多赚20元左右。
  林场职工采摘的山野菜、蘑菇等产品都能贮存在这里,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卖。宋德星说,这个冷库,是他和林场几位职工联合建起来的。“冷库如果经营得当,每年的利润应该超过10万元。
  越来越多的国有林场富余职工通过二次创业,走上了致富路。
  见到渠礼信时,他正在给养殖的獭兔喂食。“养了100多只种兔,每只种兔可以产120至130只小兔。皮子可以卖钱,每张30至70元,兔肉可以送到烧烤城。粪便配制成营养土,全都能利用起来。”渠礼信说,养殖獭兔一年的收益有10万多元。
  王牛沟林场场长张立军告诉记者,林场有职工193名,其中有岗位的仅63名。其余130名职工没有工资性收入,都是林场的富余职工。渠礼信就是其中一员。
  “几年前,林场就号召大家二次创业,特别是富余人员的二次创业,还从敦化市林业局争取到29万元创业资金。”张立军介绍,经过这几年的扶持引导,目前林场有林下参种植面积90公顷,种参户20户;养殖狐狸1户,养殖獭兔1户,木耳基地1个,种植户6户;绿化大苗基地1个……此外,还有职工筹资建设布库哩森林旅游山庄等项目。
  在蛟河市,大片林地和过去看不起眼的沟趟子里,种上了食用菌、灵芝、人参、五味子、小浆果,苍翠的山林生意盎然。蛟河市林业局局长张效仲介绍,目前,林场黑木耳种植突破6.5亿袋,中草药种植5.2万亩,小浆果种植3.7万亩,年产林蛙油干品50吨……这些,都是林场职工二次创业的成果。
  改革的第一位是人,改革的第一步是稳定人心。国有林场通过调动林场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职工利用资源优势,让富余职工实现“原地转身”,走出一条新路。
   核心  放手搞活机制体制
  启动实施国有林场改革,释放改革活力,绕不开的是机制体制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蛟河林业局60%职工下岗,单位负债高达1.8亿元。为了摆脱困境,2000年,蛟河林业局尝试以不规则股份制形式进行森林旅游经营开发,把发展的主业从木材生产转向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经济。2005年,在吉林省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牵头下,19个国有林场、苗圃和3519名林场职工以自然人身份自愿加盟,联合发起成立了吉林省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蛟河市林业局开始尝试事企分开改革。剥离国有林场生产经营活动,组建法人经营实体——森林经营公司,从事造林、抚育和采伐等生产活动;国有林场保留防火、护林、资源林政管理及其他行政事业职能,对需要的生产经营工作采取购买劳务的方式,由森林经营公司负责。2014年,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52亿元,把已经推向社会的2000多名职工全部招回安置,并吸纳5000多名社会人员就业,那些到股份公司工作的林场职工,每月还多补600元。为反哺林业,公司出资6800万元,补贴廉租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21万平方米,安置职工3046户。
  “蛟河市改革的探索也是全省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才国斌说,“全省340个国有林场,将来都要按照政、事、企分开的方向改革。
  “340个国有林场覆盖吉林全省,不仅构建了我省的生态安全骨架,汇聚了森林资源、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精华,还以培育森林为重要任务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累计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962万亩,为全国输出木材近亿立方米,年创造生态价值超过2000亿元。” 才国斌说,“吉林省是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国有林场改革至关重要。
  思变方能行远。国有林场改革,是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场“关键之战”。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改革的步伐已经迈出,我们期待,在那千山叠翠间,可以演绎出更多的精彩。(记者  赵赫男)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
南方日报:广东未来7年将完成 基干林带造林36万亩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 通讯员/林荫)18日,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议透露,从2019年起,我省将正式启动实施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9—2025年,全省将完成基干林带造林36.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