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4名建筑生 同成“哈佛人”

16.05.2014  22:36


报纸版面

 

   哈佛为何青睐他们

  辅导老师评价,这4位同学从进校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所以相应的准备工作也做得比较早,包括英语、专业、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准备,同时他们也非常努力学习,并且善于思考,这一点可能是国外名校看中他们的原因之一。

  朱彬:源于兴趣 目标专注

  为了转专业而多花一年半的时间,朱彬认为很值得。 “这一年半的时间相对于大学生涯来说是很长,但是在人生的维度上一点都不长,与其今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还不如花这个短短的时间,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上实现自己从小的梦想。

  刘诗瑶:享受工作,大胆主动

  刘诗瑶参加过多所海外大学的联合工作坊。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她一方面恶补英语,大胆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生的讨论中,另一方面将自己的设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杨皓翔、王雨田:特别感悟 独特思考

  来自南京的杨皓翔和来自北京的王雨田,对城市都有特别的感悟。他们在认识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广州日报4月18日A7版讯 (记者陈翔 通讯员周玉 图/记者庄小龙(署名除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今年赴世界名校深造人数出现“井喷”,4名学生考上哈佛大学,全学院有近三成应届毕业生被世界前50名的名校录取。

  对于华工建筑学院来说,今年的哈佛特别近。今年3月,建筑学院的朱彬、刘诗瑶、王雨田、杨皓翔4位本科生同被这所世界著名大学录取。相比于过去每年一人录取的比例,今年这个数字可谓“井喷”。

 

汕头女生朱彬:“曲线救国”上建筑专业

 

  汕头女生朱彬学建筑专业的过程颇有波折。高中的一次美国游学经历,她对洛杉矶规整社区和费城、波士顿保存完好的旧城区着迷了,到哈佛大学参观的时候,她被一座能够影响声音传播的拱桥折服了。

  为了读建筑,她悄悄在高中选修了素描课程。不过,朱彬的高考分数不够理想,她选择了“争取转专业”的路子,选择了华工外国语学院。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班主任的时候就问她是不是可以转专业?”一年半后,朱彬以前三个学期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达到转专业要求的“硬指标”,并通过了建筑学院的素描考试和面试,成功“变身”为建筑学院的一员。

  这一次,朱彬还同时被麻省理工学院等其他三所名校录取,最终她选择了哈佛。

 

天津女生刘诗瑶:名校工作坊改变人生

 

  女生刘诗瑶在大三的暑假参加了建筑学院的一个专题项目训练,她提交的设计方案连续两次都被老师退回,于是她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画图上,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老师给的修改方案,一步步完善自己的图纸,最后在小组推优时成功被选上,并代表学院参加全国竞赛。   

  刘诗瑶说,经过这次训练,她在设计图纸的时候考虑的范围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要综合周围的环境和文化因素。

  在大三、大四的两年时间里,刘诗瑶相继参加了挪威大学工作坊、伯克利大学工作坊等,“如果我从未参加联合工作坊,我的大学生活可能就会平平淡淡地度过,对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些世界名校连想都不敢想,我很庆幸有机会参加工作坊,它让我的人生有了改变。”刘诗瑶满怀感激地说道。

 

北京男生王雨田:拿设计成果去哈佛交流

 

  一直以来,华工建筑学院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实施“全过程”的设计训练模式,在单一题目中注重各种设计影响因素的思考,通过功能综合、环境因素综合、初步的技术综合以及对城市、社会、文化因素的初步思考,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设计思维能力。这种先夯内、再对外的多元培养方式,让北京男生王雨田受益良多。王雨田在意大利老师鲁杰若巴达索的指导下,经过一个高强度的训练,最终拿着设计成果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两个学校的成果汇报交流。

  王雨田说,大四下半学期他参加了建筑学院和哈佛设计学院的联合教学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不仅设计能力进步明显,在思考深度和英语交流能力上都有很大提高,当然,这段时间并不轻松,他和“小伙伴们”需要完成一个很大规模的城市设计,每天晚上8时开始上设计专业课,基本每天都在凌晨3时才可以下课,第二天用白天的时间修改深化,到晚上又是一次重复。虽然很辛苦,但王雨田最终还是成功了。

 

他们眼中的广州建筑

 

  朱彬:华工旧发电所

  朱彬喜欢带外国朋友到华工的旧发电所逛。她说,这些旧建筑能引起很多有趣的猜想。“比如发电所小小的房子,窗户却是大大的落地窗。我就想,会不会是以前安全系数不高,作为以防万一的用途?

  王雨田:从黄沙到天河

  王雨田最享受的一次“建筑之旅”是从黄沙徒步走到天河。他说,这一路从西关,经过城中村,经过骑楼,渐渐走到繁华的天河,慢慢发现城市的新旧衔接,有些环境虽然比较乱,但令人着迷。

  杨皓翔:泮溪酒家

  杨皓翔最喜欢泮溪酒家,他觉得这里的建筑风格对岭南园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