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评出200名优秀异地务工人员 可直接申请入户羊城

29.06.2015  11:14

广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全市数百万异地务工人员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近日,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公布2014年度广州市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和先进集体名单。150名优秀技工、50名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分获年度优秀异地务工技能人才、务工人员荣誉称号。

市来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激励和引导广大来穗人员和社会各界为广州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广州从2008年开始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含“优秀异地务工技能人才”)和先进集体。

优秀异地务工人员的评选范围为在广州地区依法设立的用人单位就业的非本市户籍务工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高中毕业(中专、职中、中技)及以上学历。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广东省、广州市政府有关规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广州,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事迹突出且具有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无违法犯罪记录,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已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持本市有效居住证、在现单位连续工作和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达到3年及以上。

按规定,对于当年被广州评为“广州市优秀异地务工技能人才”“广州市优秀异地务工人员”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可直接申请入户广州,也准予其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迁入广州市居民户口。同时在本市就医、子女入学、技能培训、申请公租房资格等方面优先安排。

历时数月,经过层层筛选,200名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即将接受广州的表彰。连日来,笔者走访了其中5位代表人物,倾听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代表

垃圾处理无小事 工作总得有人做

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现场主管张玉飞:

在垃圾处理场工作面临的是臭气熏天的垃圾、污水和尘土飞扬的环境。谈到垃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脏、乱、臭,避而远之。而对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现场主管的张玉飞来说,每天和垃圾打交道是他最寻常不过的工作内容。

这份工作,张玉飞一干就是6年,从最初的基层员工上升到了主管。“一开始觉得又脏又累很辛苦,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没办法,这个工作总得需要人去做的。”张玉飞说得很实在。

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广州目前唯一在运营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担负着广州市中心城区80%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公司负责垃圾处理的团队有100多号人,由于垃圾处理量很大,全队成员一年365天全年无休,每天实行三班倒的八小时工作制。

我们每小时要处理100多辆垃圾车,平均下来每天要处理垃圾七八千吨,多的时候上万吨。”由于任务艰巨,张玉飞工作6年来请假的次数屈指可数,遇上台风或特殊情况,忙碌起来的时候好多天都吃住在项目部,蹲守在第一现场,以应对突发事件,确保现场的安全。

张玉飞所在的EHS部门,是公司安全环保监督保障的部门,承担着管理、监督填埋场的所有生产过程和实际操作过程,“我们要确保每一项指标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每一天的垃圾处理都要达到无害化的要求。”作为核心部门的主管,勘察、巡场成了张玉飞每天必做的工作。

整个垃圾填埋场占地1370亩,张玉飞说,走一圈下来平均要两个半小时。“夏天我们都是穿着长袖工装、戴着安全帽,膜面温度达到65摄氏度以上,每次巡场完回来都像被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6月的广州天气已开始逐渐热起来,而这也正是西瓜上市的好时节。当市民在享受西瓜的清凉甜爽时,从市区一车车运来的西瓜皮经过高温的烘烤散发出阵阵酸臭味,张玉飞顾不得在有空调的办公室多待1分钟,就投入到了紧锣密鼓的垃圾处理工作中去。

作为主管,很多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这样才能时刻掌握最新情况。垃圾处理不是小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我们不能冒这个险。”让张玉飞感到欣慰的是5年来,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生产事故和环保事故,而他也将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加倍努力

广州市商业储运公司东江分公司运输部主管秦小青:

2004年,秦小青怀揣着1000元只身从老家四川合江来到遂宁上大学。3年后,她又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家700元独自南下广州。

两次出走,这个从四川小山村出来的妹子都选择了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而现在作为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商业储运公司东江分公司运输部主管的秦小青却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优秀,“我只是比别人更加努力了一点而已”。

2007年,大专毕业的秦小青来到广州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商业储运公司福清办事处的客服实习生,两年后作为劳务派遣工的秦小青来到公司东江分公司的百特项目组,成为唯一的客服人员。

那时,项目处于初始运营阶段,秦小青要负责项目的调度、客服、统计、计划、计费、单证等工作,“当时忙得恨不得把自己掰开来用。”性格独立的秦小青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时通常都是自己一个人咬牙坚持做完。

我不喜欢抱怨,这是我分内的事就必须做好。”所以下班后甚至是双休日时间,同事都经常可以看到秦小青在办公室忙碌的身影。“她们说我这样加班又不跟老板说又不要加班费不行,说我傻。”谈到这个秦小青腼腆地笑了。

秦小青回忆,公司刚开始使用计算机应用系统,所有的数据和单证都还没有录入进去,有一天秦小青接到财务的电话必须在一天之内把百特项目组的所有单证和结算单都给他。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住在公司宿舍的秦小青凌晨三点爬起来到办公室录数据,硬是按时完成了所有任务。好强的秦小青曾经想过辞职,却不是因为累而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当时项目刚开始操作很多地方不完善,接到过几次客户投诉,我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不能胜任工作。

这种习惯性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的性格,跟秦小青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11岁时父母外出打工,秦小青独自一人在家开始了留守儿童生活。虽然有亲戚住在隔壁,但秦小青还是一个人张罗自己的生活。

那时每天中午放学回家都要自己做饭,晚上放学后还要去割草喂猪。”后来家里又新添了三个弟弟妹妹,生活条件困难,秦小青靠助学贷款和打工支撑自己读完了大学。

面对这些,秦小青从未有过埋怨,相反她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让家人过得更好。

■优秀技工代表

把枯燥国学课程做成教学典范

番禺区荣达幼教集团金英幼儿学校业务副校长连佩琳:

当笔者第一次见到连佩琳时,她正在园里组织老师带着小朋友搞活动,这个梳着齐刘海、一头长发、笑起来眼睛晶亮的女孩正是番禺区荣达幼教集团金英幼儿学校的业务副校长。

若不是事先有过了解,笔者实在无法想象眼前这个跟孩子们玩在一起,活像一个大小孩的女孩竟然有着长达8年之久的幼教经历。事实上,从2013年9月开始,连佩琳接任学校校长助理的职务后就开始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我很喜欢跟孩子待在一起,在父母眼里我就是个没长大的大小孩,从小我就想着长大后当一名幼师。”当连佩琳跟笔者讲起自己从教的经历时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坚定。2006年入职该学校后连佩琳从未想过换职业,“我天生就是为孩子而生的人。”想到自己刚开始工作那两年,连佩琳远不像现在这样淡定从容。

很多人对幼师有错误的理解,认为不就照顾孩子嘛,很简单的。但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我们需要从内心里真正把小孩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才能观察到他们今天有什么异常,有哪些成长,这不是简单喂个饭那么简单的。”连佩琳认为自己之所以能从一名普通幼师晋升为学校副校长,跟她打心底爱孩子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一名业务副校长,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之本。连佩琳首先根据老师的业务程度、专长制定并实施了利用三年时间全面提升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计划,扶持新老教师的成长,通过分层指导,把部分老师培养成为校内的骨干,以骨干带全体,以先进促后进,通过传、帮、带的活动,老师的素质发生了飞跃。

成为管理者后的连佩琳并没有离开课堂,“我基本每周都会去课堂听课,记录老师教学的内容,观察孩子学习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让教学更加寓教于乐。”荣达集团以国学课程为特色,对于这些较为枯燥的国学课程,连佩琳通过讲情景故事,做游戏,如唱读、接龙读等形式吸引孩子的兴趣。该课程作为一个教学典范在全区进行了展示,也得到了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世界上同样也有一种东西,给予他人后却是凝聚更多——那就是爱。”连佩琳凭借着这份爱,在幼教这片沃土上绽放精彩。

倔强小学徒13年成长为技术骨干

广船国际总装二部四工段一班班长张冬冬:

回想起自己2002年初次南下广州时的情景,现为广州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四工段一班班长的张冬冬坦言,仿佛还是一场梦。

距离老家河南洛阳1700多公里,坐火车回家要24个小时……跟许多“南漂”外来务工人员一样,当时19岁的少年张冬冬起初并不觉得自己能在广州长久待下去,“我觉得我干不了几年就会回去的,”而晃眼间已不知不觉在广州待了13年。

一直从事船舶机舱管路系统的制作、安装、系统完整密试试压报验工作的张冬冬说,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拗的人。在他看来,再平凡普通的工作只要用心就总能有新的发现和突破,这也是他在广船国际一干就是13年,从一个小学徒快速成长为公司的生产技术骨干,成为一名专业的船舶管系工技师的原因。

一股子倔劲的张冬冬在工作中喜欢“瞎折腾”。“如果我觉得目前的生产方式不便捷,我就会想是不是可以有更高效的方法改进,然后就会自己跑去看书捣腾,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38000吨系列船制造发电机管路安装过程中,张冬冬大胆采用新工艺,用槽钢钻孔加连码的形式进行管路整排安装,使电焊的工作量从以前的一人一天缩短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且使近百条管子排列整齐美观,优化了管路布置,增大了管路设备的维修空间。

以前看别人用很多零散的管支架去固定管路,有的一条管要用两个支架加固,整排管就得用更多管支架,我感觉安装的数量太多,误差也会增加,并且特别麻烦,还得一个个切割、点焊再进行现场焊接。我就用书上讲的采用集体、整体布置的方法用一条大的槽钢在两边钻出管支架的孔,槽钢从上至下两边各五层至最底部只加一块垫板,使整个发电机的管路分成两排,每排5层,总共只用了5个大的管支架进行整体加固。”张冬冬说起专业领域的事情,一点也不含糊。

让张冬冬觉得自豪的是,原本只能在生产现场安装的管路,他把它们前移到车间地面内充分运用设备手段进行组织后再吊上船安装定位。“这样既能利用吊机、气动扳手等工具减轻劳动者的生产强度,又能提高管内的清洁质量。再后来就变成了一个管路单元,在车间直接进行管路安装就可以了。那时我的方法使公司后来产生了好多的管路单元,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死磕派工程师以攻克技术难题为乐

广重集团锅炉压力容器分公司机加工工艺责任师黄炳镇:

穿着红色工装、戴着白色安全帽,手里拿着图纸,偶尔蹲下来查看锅炉仪器上的参数显示,偶尔提笔在纸上写写画画。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黄炳镇正在厂房里忙碌着,工作时的他除了偶尔跟一旁的同事耳语几句外,几乎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戴着无框眼镜长相斯文的男人,如果不是那一身抢眼的工装,你很难把他和一个整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程师联系起来,反倒觉得多了几分书生气息。

身为广重集团锅炉压力容器分公司机加工工艺责任师,黄炳镇在6年时间里,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了技术部的副部长。这名毕业于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汕头小伙对技术、机器仿佛有着天生的敏锐度,被公司多次评为“锅炉容器之星”的黄炳镇说自己是死磕派,很享受攻克每一个技术难题的过程。

2014年初,广重集团接到一台直径18米的大型盾构机(S-880)制造项目,该盾构机目前全球最大,重量最重(约1000吨),技术图纸由德国海瑞克公司提供,广重主要负责大型盾构机盾体焊接和加工制造的工艺。

由于直径大而且是分瓣结构,特别是大直径加工要求超出了公司目前的最大设备能力,且目前国内几乎没有这么大加工能力的立车设备。因此,如何解决其焊接变形问题,如何在最省钱的前提下加工并保证加工精度,成为了摆在黄炳镇及其技术团队面前最大的难题。

盾构机盾体的加工需大型数控立车才能完成,为攻破这一技术难题,黄炳镇和技术团队借鉴公司多年以来对中小型盾构机的制造经验,设计改造了一种加工盾构机法兰内孔及端面的机床。

简单地说,这种机床体积较小,机床结构简单,也方便装拆,无需开挖专有地基,降低了设备投入费用和维护成本,也减少了占地面积,还可以根据构建的大小和形状进行调整,实用性强。最后,该项技术在“较真功、展才华”第三届广州市职工发明创新大赛中获得项目一等奖,该简易机床也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死磕的过程很痛苦,但攻破后的那种喜悦是无与伦比的。”黄炳镇这样说。

(编辑:苏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