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队伍再扩容 华南理工新增4名国家优青

19.08.2016  13:40

8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公布了《关于公布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华南理工大学王小英、周时凤、何志才、陈伟能四位教授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优青”) ,再次取得历史好成绩。这四位教授的获批,使学校国家优青人数增为17人。

被视为中国人才梯队最重要的两个台阶之一,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自2012年设立以来,就成为了每一个青年学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个科研单位必争的重要青年人才项目。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发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育作用,给予青年人才从华工杰青、面上到重点项目的全链条资助,构建了“华工杰青-省杰青-国家优青-国家杰青”一条龙的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并通过国基人才项目动员会、设置预审预答辩等多种途径提高国家优青项目申报质量,更好地服务高层次科技人才。

据悉,国家优青主要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2016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00项,资助期限为3年,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130万元/项。(图文/科技处 编辑/卢庆雷)

 

附: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王小英,女,1978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2008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曾在挪威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从事科研工作。长期从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研究。已发表SCI论文81篇,其中在J Mater Chem A、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等期刊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56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封面论文3篇),SCI他引806次。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3部。申请国际PCT发明专利1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7件。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1项。

王小英教授

周时凤,男,1981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2008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曾在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高校从事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光功能材料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Mater.、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等发表SCI论文30多篇,研究成果被美国光学协会、英国路透社和今日材料等报道,相关成果2次入选“中国光学重要成果”。曾获日本陶瓷协会仓田元治奖,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周时凤教授

何志才,男,1984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2013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主要围绕导致聚合物太阳电池效率偏低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提高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新方法,多次率先将科学文献报道的单结聚合物太阳电池效率提高新的世界最好水平。相关成果先后入选“2011年,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均排名第5)各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总SCI他引3000多次,其中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5 年入选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何志才教授

陈伟能,男,1983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围绕群体智能算法在复杂优化中的可用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寿命的群体智能方法,从新角度诠释并克服了算法的早熟收敛现象,从而从多峰优化、解空间和约束优化等角度提高了群体智能的可用性。算法进一步在工作流,软件工程等实际领域得到应用和验证。相关成果发表和接收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IEEE Trans.长文16篇,SCI他引260余次,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5年入选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陈伟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