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琴绿绮台 身世最传奇

15.12.2015  20:32

■当年,可园主人专门修了绿绮楼珍藏这把宝琴(记者 郑志波 摄)

■绿绮台拓片资料图片

东莞时间网讯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岭南名园可园内有一场特别有气质的活动,那就是“绿绮琴缘”古琴文化交流。当天,来自各地的古琴家在可园抚琴论琴,琴瑟和鸣。绿绮楼畔听琴声,高山流水遇知音,冬日的可园添了更多雅致气韵。

唐代古琴绿绮台琴曾藏于东莞可园绿绮楼,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名园名琴”的动人弦律。今年,可园请岭南派古琴传人专门复制打造的绿绮台琴亮相,由古琴师抚琴弄音,讲述绿绮台琴的千年故事,奏出一曲“千年回响”。

偶得绿绮台  专修绿绮楼

可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的主人张敬修文武兼修,在归隐还乡后潜心多年修建可园,并广邀文人雅集于此。居巢、居廉客居可园十年,创造了撞水、撞粉法画花鸟画,可园也因此成为岭南画派的策源地之一。

诗书之外,不可无琴。古语曰“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张敬修何等幸运,在有生之年得到了诞生于唐代的名琴绿绮台琴。如获至宝的张敬修,惊喜万分中在可园里专门修建了珍藏宝琴的绿绮楼。他还为绿绮台琴赋诗抒怀,“海雪畸人死抱琴,枯桐虽在杳遗音。喜从赤字琅函里,来证当时绿绮心……文节遗琴重墨池,每看名集有题词。人琴一样珍遗泽,也欲毡椎慰所思。”  诗句中可见主人对古琴的惺惺相惜,几乎达到“人琴合一”之境。

名琴绿绮台  身世最传奇

话说岭南有四大名琴,即春雷、秋波、天响与绿绮台,其中最富传奇色彩、最历尽沧桑的当属绿绮台琴。绿绮台琴制于唐武德二年,距今已近1400年。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该琴在明代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琴,赐给了刘姓大臣。明末归南海诗人邝露所有,他十分珍惜这张古琴,出游时必携此琴。明亡后清兵南下,邝露奋起抵抗,无奈广州城破,他将宝琴、宝剑环置身边死去,绿绮台因人而更加名声大噪。

宝琴落入清兵手后,被拿到市场上去卖,流入民间,1858年被张敬修购得。辛亥革命后,可园张家逐渐没落,1914年,琴残破不堪修复后出售给同邑邓尔雅。邓尔雅为鉴古家容庚先生的舅父,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

1929年,邓尔雅在香港大埔筑绿绮园珍藏此琴,并为之赋诗,“君琴忽断弦,臣琴亦焦尾。君琴不成声,臣琴抱俱死。雨琴窥其一,二雅读再三。几点六丁取,空作十日谈。”并于1940年在港送广东文物展览会展出。

复制绿绮台  再续古琴缘

这些年,绿绮台琴流落在外,一直成为可园的遗憾,为此他们特地邀请东莞古琴协会会长、岭南派古琴传人王可逊,复制打造了一把一模一样的绿绮台琴。为了复制这把琴,王可逊花费半年时间精心准备,特地到潮州寻找良材以一比一的比例打造,最终选取了开元镇国禅寺内因2012年大修换下的一段500年以上的古老门槛木。

今年5月的国际博物馆日上,复制的古琴首次亮相,古琴师抚琴弄音,幽幽乐声婉转低回,诉说着荡气回肠的千年古琴故事。

绿绮台琴的故事足可以写一部让人扼腕的小说,叹沧海横流,世事变迁。可园的命运也和古琴一样,几经兴衰。幸在如今的可园,有政府用心关照,成国家重点文物,得众人之珍爱。

今日的可园,是东莞文化地标,但凡有文化名流莅临东莞,大多数都会抽暇前来可园参观。“水流云自还  适意偶成筑”,建筑如画,传说如诗,雅士惜名琴,名琴悦名园,可园的美名之所以被传颂得更为久远,其原因正在于,在这片园林之中,流淌着文人雅士的风骨气节,蕴含着东莞传统文化的精魄。

知多D

可园:位于东莞莞城博厦社区北面,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等,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

绿绮台琴:制于唐武德二年(619年),仲尼式,黑漆,经岁月沧桑,已渐变为褚色。通体牛毛纹,琴底颈部以隶书刻“绿绮台”三字。琴在清末已残其首尾,无弦。绿绮台与春雷、秋波、天响并称为岭南四大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