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拐利器DNA数据库 3745名被拐儿童找到了回家路

01.06.2015  08:03

借助打拐DNA数据库,许多被拐儿童重回父母身边。图为贵州黔西县的曾祥鲜亲吻丢失半年多的儿子(资料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 张璐瑶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维护儿童权益、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备受关注。

4月29日,在深圳警方的协助下,被拐18年的郑先生寻回了亲生父母。

3月11日,在广州警方的协助下,蓝明秀找到了被拐26年儿子。

在这两起亲人团聚新闻的背后,打拐DNA数据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高科技如何助力打拐成为了舆论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打拐利器”崭露锋芒的同时,拐卖儿童犯罪活动依然屡打不绝,更让人心惊的是,犯罪活动在互联网平台上以更为隐蔽、更具欺骗性的方式悄然进行,网络拐卖儿童犯罪成为新趋势。

DNA数据库在打拐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怎样才能有效遏制拐卖儿童犯罪、帮助更多的失踪孩子安全“回家”?除了DNA比对、高压严打,打拐还有何长效机制?“互联网+”时代,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儿童失踪案件的发生,为孩子构筑安全响应机制?……带着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民间公益组织负责人、志愿者以及多位孩子家长。

A 打拐利器

数据库助力找回3745名被拐儿童

找到被拐26年的儿子李伟之前,蓝明秀DNA的比对过程一波三折。先是李伟的血样寄错了地址,返回河北,重新寄回广州后,DNA没有比对上。不死心的蓝明秀拉上离婚多年的前夫,恳求广州警方重新采血入库比对,坚持认为此前的比对结果是“时间太久可能出了问题”。

幸运的是,就在3月11日,女儿的骨髓移植手术成功那一天,广州白云警方告诉蓝明秀,通过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的比对,她和河北那边的DNA比对上了,李伟就是她被拐走26年的儿子。

这边DNA检测一波三折,那边发生在深圳的另一则团聚新闻,则凸显了DNA数据库在打拐方面的效率。

媒体的报道还原了事情的来龙去脉:3月12日,幼年被拐到福建的郑先生向深圳市公安局刑侦局求助,请求查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警方根据打击拐卖犯罪工作要求开展排查工作,采集其血样、提取DNA后,将其DNA信息录入了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在“DNA盲比”过程中,郑先生的DNA比中了18年前在贵州被拐的何某某父母的DNA。警方在重新采集何某某父母的血样进一步比对之后,最终确认郑先生就是当年被拐的何某某。

借助DNA比对,深圳警方1个月的时间里便成功找到了郑先生的亲生父母。而从4月14日DNA录入数据库,到4月29日与亲生父母相认,郑先生的等待仅用了15天。

2009年4月,公安部正式建立“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简称全国打拐DNA数据库)以来,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主任陈士渠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采血检测DNA输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是寻亲捷径。DNA数据库能自动比对,即便儿童被拐多年之后体貌特征发生变化、身源难以识别,警方依然可以准确、快速的认定被拐儿童的身份。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建立6年来,公安部已经通过打拐DNA数据库找回了3745名多年前被拐的儿童。记者并未查询到广东省全省的最新数据,不过据深圳警方公开的数据,仅2015年前4个月,深圳公安刑侦打拐部门通过强化案件侦查、DNA比对等工作,已经成功帮助11名多年前被拐的儿童找回了他们的亲生父母。

B 功能揭秘

海量数据比对,重合信息自动跳出

目前,五类人员被公安部列入DNA必检之列,具体包括:两类父母——已经确认被拐卖儿童的亲生父母,自己要求采血的失踪儿童亲生父母;三类儿童——解救的被拐卖儿童,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卖的儿童,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儿童。

目前,全国各省均有DNA实验室,一旦父母报案孩子失踪被拐,或是警方在工作中解救被拐儿童、发现来历不明人员,警方都会要求就近采集血样送检,之后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这一过程中,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被拐儿童父母在进行血样采集时,夫妻双方最好都能在场,如果仅有单亲血样,将降低信息比对成功概率。此外,父母最好能够提供孩子失踪前使用的可能提取DNA信息的日常用品,如奶瓶、牙刷等,送检前不要清洗。

打拐DNA数据库依赖于公安专用网络,采用网上作战的模式,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亲子鉴定法,借助计算机系统对失踪儿童及父母双方的DNA进行比对,如果符合遗传规律,可以考虑三个血样来源于一家三口;二是同一认定法,从父母提供日常用品中提取的DNA与数据库中的失踪儿童数据进行比对,数据一致,则说明为亲生孩子。

当DNA信息输入数据库后,海量的DNA信息可以自动检索比对,其中重合的信息将自动跳出,这一过程叫“DNA盲比”。只要父母和孩子的DNA信息都采集入库,就能够即时自动比对,如果比中就会报警,显示是哪对父母哪年丢的孩子。信息比中后,公安机关会开展复核,再次检测DNA,从而确保准确性。警方可以异地查询,通过网上比对快速高效地帮助受害者找到亲人。

而根据公安部早前的报道,这种“DNA盲比”亦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具体包括:个别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高、经费保障压力大、检验技术还有改进提高的潜力。

C 高压严打

广东公安将加强互联网打拐

事实上,针对新发案件,公安部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全国打拐的专项行动,建立了侦办拐卖儿童案件责任制、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来历不明儿童摸排比对机制等打拐日常工作机制。我国拐卖儿童犯罪形势已经有了根本好转,新发案数逐年下降,公安机关破案率也在显著提升。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官网查阅到的统计数据发现,就破案数而言,2013年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2237起,比2010年增加342起。

不过,陈士渠在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由于存在买方需求和贫困等原因,拐卖儿童犯罪屡打不绝,贩婴犯罪时有发生。

据广东公安机关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传统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受到沉重打击,但由于买方市场的存在,人贩子转而寻求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拐卖犯罪活动。其中,互联网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平台,打着民间收养、送养的幌子从事拐卖犯罪活动,十分隐蔽,极具欺骗性,同时无明显地域特征,十分分散。

2013年,北京、江苏警方发现“圆梦收养送养之家”(以下简称“圆梦”)网站以收养送养名义贩卖婴幼儿。经调查,两地警方发现,“圆梦”、“人人要我”、“收养吧”、“中国孤儿网”共4个网站涉嫌买卖婴幼儿。

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广东省公安厅参与专案侦查。2014年2月10日,广东公安机关侦查发现,“圆梦”贩婴网站的主要建立者和管理者之一汪某静(女)窜至广东活动。2014年2月19日晚,广东警方集中行动,抓获汪某静等涉案嫌疑人共114名,解救被拐卖婴儿共34名。

警方表示,针对网络拐卖儿童犯罪的新情况新变化,广东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条件下拐卖儿童犯罪规律特点的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大打击力度,绝不允许其发展蔓延。

D 社会合作

民间推出首个儿童失踪预警平台

严打的同时,公安部还加强了与宝贝回家等打拐志愿者民间组织合作,积极搜集拐卖犯罪线索。

目前,在宝贝回家网站上注册的志愿者共有13万余人,其中广东省有6000多人。宝贝回家广东地区的志愿者负责人之一云谷透露,目前活跃在广东的热心志愿者约有1500多人,“每天都能接到四五十个求助的信息”。

对此,宝贝回家负责人张宝艳认为,在那些被拐儿童陈年积案中,警力有限,而民力是无限的。有些线索警方时隔多年难以查证,但民间志愿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做一些细致的分析对比工作,给警方做一些补充。“对于被拐的孩子,对小时候有记忆的,我们志愿者会一对一地帮助他们回忆小时候名字、习惯、饮食、方言等,通过多种渠道缩小寻亲方向,之后再结合当地志愿者排查走访,一步步取得突破,帮助这些孩子找到家”。

在微博打拐、微信打拐之后,“互联网+”时代吸引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打防并举、构建儿童安全的社会响应机制。

就在5月25日,国际失踪儿童日当天,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秘书长张永将和他的团队推出了“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

据悉,该平台是由在民政部登记的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推动建设的。家长可以免费下载APP,储存孩子的基础档案,如姓名、性别、声音、照片等,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家长能第一时间一键向公安部门报警,同时,孩子的失踪信息还会发送给已安装预警平台手机端的其他用户,为寻找丢失的孩子争取更多的可能。

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由民间力量推动安珀警报系统的建立,如果确认发生儿童失踪,警方将立即启用这个系统,包含失踪儿童和嫌犯特征的具体信息将通过电台、电视台、高速公路电子信息牌、智能手机等迅速传播,最大限度地请求民众合作。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综合美国等多个国家的成功经验研发,结合中国国情做出了改进。如该平台以时间为轴线,让已安装APP的用户收到失踪儿童的预警信息。此外,孩子的档案信息通过技术手段保证数据保密性,家长拥有关闭消息入口的权限等。

不过该平台上线几天,记者尚未在网络上搜索到其下载地址。相关负责人解释称,这是因为相关服务器在后台扩容。

一位处理儿童走失案件的警察告诉记者,虽然在互联网打拐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诸如虚假信息之类的问题,但全民参与的方式有效地保护儿童安全,引导网民理性地参与到儿童失踪预警中来,互联网+打拐会越走越好。“在保护儿童方面,更重要的是用全社会的关注增加犯罪分子被发现的概率,达到威慑预防作用,保护孩子的安全其实是全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