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后假日办时代”政府宏观调节不可少
9月15日,运行14年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正式撤销,“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9月16日《新京报》)
“全国假日办”的职能重点在于培育和发展旅游市场,释放国民旅游的文化需求,进而解决制约国民旅游“时间”与“钱”的问题。它的设立推动了节假日旅游的发展,引导和建立了国民旅游休假的消费观念,带来了旅游市场的繁荣,在经济渐进发展与民众权益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中,政府主导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分配旅游福利的形式,带有计划性、指令性,在民众休假权益的满足和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下,政府与市场不分的弊端就凸现了出来。
一方面“黄金周”变成了“黄金粥”,引发了人流集中、交通拥堵、景区拥挤、食宿难供等连锁问题。自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以来,黄金周存废深陷舆论风潮中,进退两难,突出反映了“时令休假”供给的短板。这充分说明,在旅游与消费需求下的政策主导、行政干预作用式微。
另一方面休假难的焦渴在加剧。法定节假让人期待又恐惧,折射出休假旅游身不由己的痛感,所以盼望增加假期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然而,从理论上来说,中国人的假期并不少,双休加法定节假日已超过110天。这么多的休息时段,满足不了休闲和旅游的需求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众的自主假期不够,零碎的时间不能满足远行的需要;二是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有效满足不同群体假日需求,特别是就近短、平、快的休闲旅游项目比较少,旅游结构与民众需求不匹配。
当然,充足的休假奶酪是政府与市场合力的产物。“后假日办时代”政府从直接“制造”中退位,但是政府的宏观调节作用不可或缺。一方面,应完善国民休假权益立法,提高休假权益刚性和国民休假的自主性。如,带薪年假条例应加大落实力度,提高覆盖层面;另一方面,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形式鼓励国民休假旅游,加快旅游休闲产业多元化发展,推动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即政府用间接的手,一手扶持市场做大休假蛋糕,一手赋予国民选择奶酪的自主权,使得需求在微观层面上达到契合。(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