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者研制物联网通信卫星
在广州开发区科学城一家众创空间——印客时光三楼,90后创业者罗澍和他的团队成员正在忙着研制KS-2通信卫星。这颗卫星将命名为“广州开发区号”,是罗澍创办的广东科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科创航天”)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二颗卫星。
去年年底,科创航天研制的首颗通信卫星KS-1Q搭载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完成了包括电源、通信装置、抗辐射能力在内的一系列测试,结果符合预期。“KS-1Q只是一次试验,而‘广州开发区号’则将正式开始商业化运用。”罗澍告诉记者,“广州开发区号”卫星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发射。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景收
专注卫星物联网通信首颗卫星试验成功
科创航天创办于2014年,罗澍任CEO。不过,罗澍团队对于小型卫星商业化运用的调研则开始于更早。“我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对国外相关领域的公司进行了充分研究,寻找我们创业的切入点。”罗澍告诉记者。
经过详细比对研究,罗澍发现,在利用卫星进行地球监测领域,国外的产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以美国一家商业化的小型卫星公司为例,其发射的88颗卫星可以实现每天给整个地球拍照一次的速度,卫星图片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企业排污监测、土壤和农作物信息监测等。“客户只要向这家公司发出申请,第二天就能拿到实时图片。”罗澍告诉记者,这家企业提供的图片,不仅更新速度快,而且精度很高,可以分析出农作物含水量、施肥够不够等数据,为客户决策提供依据。
最终,罗澍团队决定差异化竞争,深耕目前并不成熟的卫星物联网通信领域。换言之,罗澍希望,未来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智能机器、传感器,都可以通过科创航天制造的卫星实现实时双向通讯。
罗澍告诉记者,目前,智能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主要是通过手机信号,也就是依赖基站。其缺点就是,基站覆盖面小,在人烟稀少的山区、海上、荒漠等地方通常没有信号,而卫星通信则不受此限制。
幸运的是,公司刚成立时,罗澍便拿到了订单。“第一个客户同时也是我们的天使轮投资人。”罗澍告诉记者,这位投资人从事农业大数据领域,其公司有先进的水分传感器技术。目前,这家企业主要依赖基站信号,实现传感器与大数据平台的信息传输。“未来,他们想把业务拓展到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就需要卫星通信。”
拿到投资人几百万元的风险投资和订单后,罗澍和他的团队便开始研制卫星,目前已经具备整星研制能力,关键零部件全部自研自制。
去年11月10日,伴随着长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轰鸣声,科创航天研制的首颗通信卫星KS-1Q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进行相关测试,其发回的测试数据均在正常范围,符合预期。“第一颗试验卫星的成功,为接下来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澍告诉记者。
科研团队年龄30岁以下均是多年航天发烧友
“卫星的作用很大,但过去只有依靠国家力量才能研制。不过,随着现代电子技术、高集成化技术发展,卫星可以做得很小,从而减少制作和发射成本。”罗澍告诉记者,航天器的发射成本大概是10万元/公斤,因此,微小卫星发射成本并不高。以不到两公斤的KS-1Q为例,其成本从研制到发射,仅需一百万元,“相比科研院所动辄几千万的卫星发射费用相比,微小卫星商业前景很可观。”
对卫星商业化应用的了解,得益于罗澍多年来在卫星和航天领域的钻研。罗澍毕业于中山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而早在读小学时,他就看着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直播萌发了航天梦想。
罗澍的母亲是大学老师,这让他可以很早就接触到大学图书馆里丰富的专业书籍,也认识了很多理工科老师、学生,从而积累了很多航天知识。13岁那年,他便加入了科技爱好者社交网络--科创论坛,结识了一批航天发烧友。
2011年,这群航天发烧友组建了科创航天局,罗澍担任主席。在此期间,他与发烧友们尝试了自制小火箭发射活动。
“虽然我现在不打算再造火箭,但是这些经历、在论坛上积攒的这些人脉,成了我现在创业必不可少的元素。”罗澍告诉记者,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刘虎,以及其他科研人员,均是他在论坛上早已认识的朋友。“年龄都在30岁以下,利用互联网搜索前沿知识,进行快速学习的能力很强。”
目前,罗澍团队里共有10名科研人员,其中不少是“90后”。他们有的还在读书,有的本已有工作,辞掉工作后加盟科创航天。这些人均有扎实的电子通信基础,并且是多年航天发烧友。
“到目前为止,我们造卫星花了差不多三百万,其中大部分是人力投入。”罗澍告诉记者,从确定项目目标到分解研发任务,研发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人负责,负责人的技术水平决定了这个环节的工作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只有研发团队能力强,产品质量才过硬。
“以KS-1Q来说,我们将公司两年来的所有研发成果都组合于它一身。通信机迭代了6次,电源迭代了4次,整星机械迭代了8次,最终各项零部件才达到需要的指标。”罗澍告诉记者。
率先开展“开源卫星”项目开发区制造业基础是保障
据悉,当前中国民用卫星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卫星行业处于垄断局面,各家单位在制作卫星时,得重复实现相同功能,其制作成本高、困难大。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创航天开展了“开源卫星”项目,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开展此项目的民营公司。“我们将公布卫星制作的图纸,并开放数据的格式标准,让未来制作卫星变得有据可循。”罗澍告诉记者,民用卫星的组成部分包括卫星平台、载荷和地面系统三部分。其中,卫星平台是基础,载荷是卫星的功能。
目前,科创航天正采用开源硬件的形式进行KS系列卫星平台的开发,同时为客户提供定制载荷、出售卫星零部件、地面监控站设备等。
创业两年就取得如此成就,罗澍认为,这得益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制造业基础。“我考察了全国300多家企业孵化器才选择了落户广州开发区科学城,这里高科技企业多,制造业供应链完整。基本上,我们需要的供应商都能在这里找到。”罗澍告诉记者,航天企业需要尽可能整合产业链,才能做到成品质量的可控。
比如,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电路板生产企业——兴森快捷就在广州开发区,“这家企业具有军工局、宇航局PCB板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过硬。”罗澍说,科创航天卫星的电路板都是交给兴森快捷生产,其电路板制作和元件安装工艺先进,保障了卫星系统的可靠性。
此外,基于广州开发区孵化器配套完善、环境优质,也让罗澍团队能够潜心搞科研。印客时光所在的广州光机电技术研究院,以及广州开发区其他企业、孵化器拥有众多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以满足科创航天卫星研制试验需求。“这大大减少了我们设备投入成本。而且申请效率高、价格便宜。”罗澍告诉记者。
虽然,科创航天的卫星要等到“广州开发区号”发射才正式实现商业化。不过,依靠出售卫星零部件、地面监控系统设备等,科创航天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近期,科创航天还分别与航天八院、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分别就研制长征2D运载火箭的通信设备、X射线脉冲星导航卫星通信设备均达成合作。“我们对于未来的商业化道路很有信心。”罗澍说。(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