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种葡萄创业 退伍军人卓志强变“新农人”
卓志强在自己的葡萄园内察看葡萄生长情况,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收成。(吴腾江 摄)
●本报记者 张 柯
特约记者 许国义
当下年轻创业潮被称作“21岁现象”。
在梅县区南口镇车陂村,村道旁就是一片广袤的水果基地。白色大棚如双翼开展,一排连着一排,若不站在高处无法看清全貌。大棚下,是排列齐整的一株株葡萄,挂着串串晶莹果实。
农场主卓志强是一名“90后”退伍小伙,两年前投身创业时恰好21岁。记者在车陂村道上见到这位小伙时,他刚从果棚里出来,水鞋鞋面、裤脚上泥点斑斑。在他和家人、工人们的悉心照料下,果场将在今夏迎来第一笔收成。
2013年,卓志强退伍返乡后在梅城谋得一份稳定工作,但创业念头一直“蠢蠢欲动”。与前沿的创业理念不同,他要务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而长年在江西吉安从事葡萄种植的亲戚们陆续回乡发展,使得他加快了成为“新农人”的脚步。
从农村到城市,再返回农村,卓志强的路径选择并没有受到家人的责备。恰好相反,他凭借务实的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赢得全家支持。基地一定要连片成规模、距离城区在15公里范围内、地势要高不能浸水……列出一连串标准后,卓志强在城郊“按图索骥”,寻找理想创业地。经过两个多月的物色,敲了数百户农民的家门,在当地村委干部帮助下,最终在南口镇车陂村觅得一块百亩连片土地。
拿下了基地,卓志强的工作表上还有大量项目亟待完成。此时,距离葡萄最佳栽种期还有3个月。“当时沿路有20多亩‘湖洋田’,一脚踩下去能陷到大腿处。机器没法下地,只能人工挖排水渠排水,夯实土层。”从门外汉到内里行家,卓志强走了不少弯路。但他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凭着在部队磨出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错了就从头再来。每晚七八点才收工的日子究竟持续了多久,他也记不清了。
平整土地、完善规划之外,果场建设的关键是搭建抗强风的大棚。记者在卓志强的水果基地里看到,一根根水泥柱的安置方式颇为讲究。每一列葡萄架均是一根300多斤的水泥柱斜插入地、一根垂直入地,以此类推。支架之间以铁缆固定,支架之下则深埋重物加固。据了解,这种“师承”浙江的平地式搭法,为当时最新式葡萄架搭法。“这样搭葡萄架牢固抗风,架子一般不会受损,除非发生龙卷风。” 卓志强对此很有信心。
工程的种种考究,是在为果园种植葡萄、无花果、百香果等各类水果铺路。做观光体验农业,就要保证果品质量,品种更要多元化,保证常年挂果。卓志强起初就定下有机种植的基调,主打葡萄,挑选了6个不同的葡萄品种进行栽种,“保证从7月至11月,每个月都有新品种可摘。”其中的“拳头产品”是草莓味、玫瑰花味和茉莉花味等花果香味提子。 “全国葡萄品种有130多种,这些都是技术师傅们从各地考察,结合梅州光温水土后挑选出的品种。”这些新果品计划定价并不便宜,但卓志强对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
今夏7月,水果基地将正式对外开放。卓志强期待着收获创业后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