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风浪拓进 以项目创牌

03.12.2014  01:44

一个天秤,底下压着一本书,左边放着一条鱼,右边放着一艘船——这幅图画就是南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的图徽。书本代表的是科学知识,鱼代表的是渔业资源,船代表的是捕捞强度。这幅图的寓意是: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平衡渔业资源与捕捞强度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渔业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南海渔业资源团队的坚定信念。坚持这一信念,“人家认为很苦不干的事,我们干!我们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汗水造就自己的科研空间。”团队领头人卢伙胜教授如是说。

每一次出海都是挑战

南海渔业资源团队的科研内容主要有四项:一是对到港卖鱼的渔船进行产量抽样调查取样;二是租用渔船对深海渔场进行定点试捕调查;三是对海上油气田进行渔业资源伤害性评估及增殖放流修复;四是基于北斗卫星的动态采集自动分析系统进行自主研发。

俗话说:“宁可三岁没了娘,不肯五更来起床”,可渔船产量调查取样就是要凌晨早起。想要获得渔船产量的第一手资料,必须在渔船卸鱼时到达现场,而为了赶市,渔船的卸鱼时间通常都是很早的。于是有一次,南海渔业资源团队凌晨3点就起床,3点半登上渔船,船长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对他们说:“你们这么早上我的船,我都不好意思不让你们拍(过磅单)。”

出海做科研的辛苦,更是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船上条件不好,用卢伙胜教授的话来说是“住的地方跟狗窝似的,风浪大时吃东西都没有味觉,晕船时像临死的感觉”。吃的东西也很差,冷菜冷饭用热水泡一下就继续吃。团队成员之一的李忠炉博士告诉记者,在船上是没有蔬菜吃的,因为蔬菜无法长久保存,吃得最多的就是腌制鱼,“那些鱼很咸,连续吃几天,往往会口腔溃疡,牙龈全肿。”李忠炉说,天气很好时,海上风景很美,他很享受那种海阔天空的感觉。但是天气恶劣时,海水就变成了可怖的黑色,黑色的浪头不断地扑打船身,甚至可以卷上甲板。李忠炉谈起有一次团队在海上遇到热带风暴的经历,“船上的灯泡都被大风刮破了,船身剧烈摇摆,耳膜很痛,跑去找船长,船长却在那儿看书。风刮了一个晚上,谁都不敢睡觉”。李忠炉表示,风暴来袭时的确是惊心动魄,经历过后却又觉得那也不算什么。

海上搞科研的风险不仅来自风浪。近年来,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渔船经常侵入我国领海,南海渔业资源团队就曾多次与它们在海上“狭路相逢”。“这些渔船会破坏我们的海上设备,偷走它们。我们追又追不上,只能徒唤奈何。”卢伙胜所说的设备是金枪鱼延绳钓,专门用来捕捞金枪鱼的。这种设备的鱼线有50公里长,放出去就需要4个小时,收回来更是得要8个小时,正是因为线太长了,不能及时收回,这才让入侵渔船有机可乘。

每一项成果都是效益

有道是“富贵险中求“,对南海渔业资源团队来说,从险中求得的不是什么富贵,而是一项项科研成果:

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南海西、中、南沙海域鸢乌贼、大型金枪鱼、红斑后海螯虾资源的渔场、季节变动规律;改进并推广灯光罩网捕捞金枪鱼技术和金枪鱼、鸢乌贼混捕技术,成功引导南海区罩网渔船对中、西沙群岛海域的鸢乌贼渔场进行开发;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南海光诱调查资源评估模型并成功应用于南海灯光罩网、灯光围网渔业资源评估;深入开展了南海金枪鱼、鸢乌贼、红斑后海螯虾生物学研究及中西沙海域21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率、开发率与最适开捕体长的研究。

团队的上述成果已先后应用于中国水产总公司、广州远洋渔业公司、广东顺欣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广西北海海洋渔业总公司、海南中水现代渔业公司、阳江南洋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顺昌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七家渔业公司以及“琼儋州15029”、“桂北渔97819”和“桂北渔80208”三艘个体渔船。团队成功开发南海深远海鸢乌贼、金枪鱼和红斑后海螯虾资源,累计新增产值3078万元,新增利税896.5万元,年增收节支总额65万元;成功引导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多家渔业公司开发南海深远海渔业资源,间接经济效益逾6亿元,社会效益显著。今年6月,团队申报的“南海深远海渔业资源探捕与开发”项目荣获2013年度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每一个项目都是创牌

南海渔业资源团队成立于1998年,最初的使命是振兴日渐衰微的海渔系。虽说使命光荣,但团队成立初期,经费严重不足,科研工作举步唯艰。那时的团队只能采取游击战术,有什么项目做什么,没有确定的方向,也不计经费多寡,通常都是以比同行更低的报价投标项目,甚至自掏腰包倒贴也在所不惜,但是要努力以比同行更好的成果来结题。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先做起来,做出成绩来,做出口碑来,慢慢把根基扎稳了,渐渐把路子趟出来,然后局面就会好起来。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今日的南海渔业资源团队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也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南海渔业资源开发、保护与修复,许多公司慕名找上门来请他们做科研,可以说他们已经没有经费方面的后顾之忧了。团队曾经到缅甸推广罩网技术,卢伙胜教授介绍说:“缅甸做罩网的技术很落后,维持不下去了,找人去帮他改造,后来就找到我这里,我说,你来的刚好,找对人了,这个东西就是我发明的。2010年,那个改造真的很轰动。”南海渔业资源团队名声在外,经常去北京与同行交流。有一次大家在北京评估灯光罩网的数据,其他单位都不能做,只有南海渔业资源团队的冯波老师做出来了,“这是世界首创啊,等于确立了我们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南海资源团队曾经花10万元买了一款美国软件用来支持科研,后来出于保密的考虑,他们自己又开发了一款软件取而代之,“现在许多人看到我们的软件都流口水,很羡慕的。”说起团队今日的喜人局面,卢伙胜教授难掩兴奋。

团队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也为海渔系的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团队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出海搞科研,团队挣来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是教学设施,而团队获得的科研经费也用来资助学生的毕业论文,而且资助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团队成员更是做到了教学科研两不误,两促进。颜云榕副教授、张静副教授和李忠炉博士承担了广东省教育改革项目,并且都曾获得过我校中青年教师授课观摩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团队成员基本都获得过学校中水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一等奖。

团队展示南海金枪鱼探捕成果(资料图,前排左一为卢伙胜教授)


(新闻主编: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