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哪吒火了 白云区流传着众多“哪吒”传奇

05.08.2019  12:52

哪吒宫是一座清代建筑,坐落在永平街东平马市岭村村口。

大洋网讯 生来自带烟熏妆,扎着双丸子头,梳着齐刘海,唱着打油诗,最终成功“逆天改命”,成为守护百姓平安的英雄——这个颠覆经典形象的魔童哪吒登上大银幕以来,创下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新纪录。其实,在广州市白云区,也有着众多的“哪吒”传奇。

永平街有座“哪吒宫

建于清代 曾是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

在白云区奉“哪吒”为保护神的村不在少数,其中在永平街,至今还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哪吒宫”。

哪吒宫是一座清代建筑,坐落在永平街东平马市岭村村口。哪吒宫里面供奉的神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哪吒,这座建筑为珠三角普遍的祠堂格式。

根据神庙中的碑刻记载,此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于1927年重建,现在的主体建筑为1947年炸毁后重建。整座建筑占地约200平方米,为瓦面砖木平房,坐北朝南,以中央庙宇为轴心,向外扩展,正中隔为庙堂,两侧各有一间厢房。

据悉,哪吒宫在抗战时期,曾经作为抗战根据地,护佑一方百姓。现已被定为“白云区文物保护单位”和“东平马市岭自然村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

当地村民何桂暖介绍,哪吒宫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游击根据地。当时抗日游击队来村中宣传,没地方落脚,就在哪吒宫中寄居。抗战时期,附近的南村机场被日本人占据并用来停放战机,常遭到国民党军队轰炸,哪吒宫曾因此被误炸。

哪吒宫门外的挂牌显示,这里是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

据介绍,哪吒宫里的“哪吒”对现在的永平街及其周边镇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京溪古道的牌坊就见证了当时人对哪吒的推崇。京溪古道已有上千年历史,东起沙太路,西连广州大道北,直至白云山风景区,是旧时广州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据考证,当年曾是番禺、广州一带考生上京赴考的必经之路京溪古道,其牌坊碑刻写着“京溪古道”四个字,落款竟然是“哪吒元帅”。

人和镇汉塘村有个“哪吒诞

庆生活动源于百年传说

哪吒诞辰宴邀仙凡客,神人同庆无分你我他。”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是传说中哪吒的诞辰,人和镇汉塘村每年都会为村里的守护神“哪吒”隆重庆生,即汉塘村每年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哪吒诞”。

汉塘村庆祝哪吒诞辰的活动源于100多年以前的一个传说——

汉塘村有一个门楼叫龙环里,当年还是一座泥砖平房,据传有一年汛期,流溪河决堤,洪水泛滥,汉塘村内的罗溪溪水暴涨,门楼口前一片汪洋,眼看就要漫进门楼里,门楼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但经过村民奋力抢险,最后险情解除。

在清理上游漂下来的垃圾时,一个年轻人捡到了一尊哪吒神像,由于害怕就远远扔回了水里,但没过多久神像又漂了回来,如此反复几次后,一名年长的村民捡起神像,并与村里的长辈商量将哪吒神像留在了村里。半个月后,哪吒神像经过重塑后,升座于村里的门楼之上,期盼他可以镇治水患,保一方平安。

汉塘村“哪吒”不住庙宇住门楼也为村民所津津乐道。“他不住庙宇的,只住门楼,门楼是我们村出入的主要交通要道,哪吒就在这里守护着我们村。”汉塘村老人棠叔介绍说。

据介绍,汉塘村原来有一条古巷,这条古巷是该村的肇基之地,该村沿着这条古巷发展繁衍开来,古巷有一处建于清代门楼,上面写着“罗乡万里”,旧时哪吒就供奉在罗乡万里门楼之上。

随着该村的发展,目前“罗乡万里”一带已经成为寥落的旧村,因此哪吒被村民迁移到新建的龙环里门楼之上。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汉塘村“哪吒”住门楼的特色一直保持着。

而关于哪吒像能从此留在汉塘村,村民认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汉塘村80%左右的村民姓李,哪吒的父亲叫李靖,所以哪吒也是姓李,他到了汉塘村也就是到家了。

哪吒在汉塘村安家的消息也传到了附近的村社,从此,在汉塘村周边流传着很多关于哪吒的传奇故事,直到现在很多老人还保持着定期到龙环里祭拜哪吒的传统,哪吒在汉塘村更像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信仰,并且发展成现在的哪吒诞。

虽然人们认为“哪吒像”在汉塘村安家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姓李,但是“哪吒诞”却是整个汉塘村人共同的节日。

汉塘村全村共7000多人,是人和镇人口最多的村,除了李姓,汉塘村还有刘、黄等姓氏,且彼此之间相处和谐,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全村上下都会齐心协力举办哪吒诞,哪吒诞不仅是一个举村欢庆的节日,也是一场大型慈善公益活动。

村里的老人介绍,旧时哪吒诞期间,村民还要抬着神像出游,出游时醒狮出动,锣鼓齐鸣,全村人山人海看游神,热闹非凡。当天,村里还要筹资请戏班唱粤剧、演大戏。除此之外,最热闹的要算当晚的投灯活动。现在,巡游环节已经消失,但每年的投灯活动依然人山人海,不少村民当天都会特意从外地赶回村里参加。

投灯活动由村里哪吒诞的筹办组组织举办,类似拍卖,主办方通常都会拿出10盏灯,由村民竞拍回去。这些灯从哪吒神像前求得,寄托着村民的美好愿望,做生意的祈求生意兴隆,普通百姓的祈求一家和睦,出入平安。活动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修桥、修路、敬老等慈善公益事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南 通讯员杨黛清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通讯员杨凯、石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