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传承人吕维平谈发展西秦戏 筑巢引凤播雅声

10.09.2017  10:59

 

  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中国戏曲大会》上,出过这么一道选择题:西秦戏是哪个省的剧种?在很多人看来,这道题可以算生僻了,没想到居然还有人答对。

  近几年,西秦戏以新编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恢弘声势和传统剧目《刘锡训子》的绝活“椅子功”为发端,挟省艺术节的大奖、世博会的惊艳,在省内外开始有了“知名度”,正应了那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古话。最近,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为献礼党的十九大、备战第十三届省艺术节,又倾力打造了新编剧目《马援伏波》,并已在本月初完成首演,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修改提高之中,全体演职人员精神饱满,都憋着一股劲,力争使这部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

  (一)

  曾几何时,西秦戏还在濒于消亡的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到逐渐走出困境,重新赢得一部分演出市场,继而发愤图强,算来也不过是七八年间的事。一个古老的小地方剧种,传承至今从艺人员不足百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团”,和全国许多小剧种一样长期负重前行,却在近年来开启了一个走向成功的局面,究竟凭的是什么?笔者为此走访了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西秦戏剧团团长吕维平。这位忙碌的中年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在《马援伏波》中饰演主角。

  对于笔者的问题,吕维平沉吟了一会说:“应该是从2006年说起吧,”“那年,海丰两个地方剧种西秦戏、白字戏同时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对我们西秦戏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觉得西秦戏不会消亡了。

  “可是,西秦戏有今天这个发展势头,这个路子,你们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确实很艰难,”吕维平说。“那些年我们为了生存,一年到头在汕尾地区和周边的基层农村到处奔波,脑子里只想着能够稳定剧团、稳定人员就行了。我们也知道维持现状是不行的,而且长久下去,艺术上没有了追求,连正常的训练时间也没有,表演水平和艺术档次只会越来越低,甚至跟一些草台班子式的业余剧团相比,也没有明显优势了。毕竟我们还承担着西秦戏剧种传承发展的艰巨任务,打铁还要自身硬,只有从提高艺术水平和培养接班人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把西秦戏保护好。后来,我们就尝试利用各种机会,争取走出海丰,到兄弟市县和香港、澳门等地去作演出和学术交流,特别是一些学术性和艺术层次比较高的演出交流场合,那些年我们去过不少,也收到了一些效果,起码能让外面更多的人认识西秦戏,也让我们自己看到了和高水平院团之间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又该如何去缩短呢?还是要再想办法才行。所以,我们就请了‘高人’,为我们出谋划策,终于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吕维平说,所谓“高人”,就是一些关心着西秦戏的专家、学者。而这个办法,用一句概括的话来说,就是“筑巢引凤”,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借助精英的力量,帮助他们开拓艺术视野,提高表演水平。于是,就好像水到渠成般的,就有了2011年的新编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然后又有了《刘锡训子》代表广东在上海世博会上展演,以及参加“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荣获金奖等一系列荣誉和成绩,现在又有了《马援伏波》……

  “说是水到渠成,其实这里面凝结了多少人的努力和心血。就拿《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部戏来说吧,最初是海丰籍的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许翼心教授有这个想法,他经过和我们研究、讨论,亲自策划,然后请原来任省文化厅副厅长、国家一级编剧陈中秋写剧本,数易其稿改定;再通过他们,请到了中央戏曲学院的著名导演涂玲慧前来执导;还请到了同是海丰籍的作曲家、原福建电影制片厂专业作曲陈勇铁,为这部戏担任音乐配器和乐队指挥。‘筑巢引凤’,这些人就是我们引来的凤凰。”吕维平说。

  从吕维平的介绍中,笔者了解到,2011年引来的这些“凤凰”,对于西秦戏新编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重量级专家的倾力加盟,加上西秦戏另一位国家级传承人、老艺人严木田为剧中几段重点唱段编曲,强强联合,这才保证了这部戏在艺术上的高起点,最终征服了包括省艺术节评委在内的广大观众,获得了艺术节几项大奖和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专场播出、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艺奖等诸多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戏的磨练,全团上下焕发出崭新的精神面貌,不但演艺人员的艺术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而且人心也更加凝聚。笔者一边听,一边不禁在想:以前总听人讲,一部戏可以救活一个剧团,从某个角度来说,在《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里是得到验证了。

  (二)

  接下来,我们把话题转回到即将进入细排阶段的《马援伏波》。同样是“筑巢引凤”,这部戏的导演王群是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国家一级导演,编剧陈涣是海南琼剧院国家二级编剧,福建电影制片厂作曲家陈勇铁继续应邀担任音乐总监、配器和指挥;还有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和王功勋、广东歌舞剧院舞美设计师刘凤恕、上海戏剧学院服装设计师李亭逸等,这些外来的“凤凰”阵容可谓齐整。吕维平说,《马援伏波》经过两个多月高强度的排练,首演后第二天随即举行了专题座谈会,全国剧协副主席、著名戏剧家罗怀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和省文化厅、省剧协、省文艺研究所等有关领导、专家都参加了,并在座谈会上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导演王群的评价,这部戏现在是一个“精品坯子”,还有很多修改提高的余地,接下来就是如何把它打造得故事情节更加合理可信、戏剧冲突更加集中强烈、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音乐声腔更加丰富优美,希望在今年11月的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上,《马援伏波》能够展现出更高的艺术水准。

  在短暂的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笔者又问了吕维平一个问题:“你一直在说‘筑巢引凤’,那么,谁又是筑‘巢’的人呢?

  话音未落,吕维平的回答不假思索:“这是一个群体。首先是我们地方党委、政府给予的重视和支持,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就为我们排了忧,解了难。这些年,我们的宣传文化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工作,甚至参与到实际工作过程中给我们帮助、指导。还有,社会各界对支持文化事业、戏曲事业越来越形成了共识,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这个群体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共同构筑了今天西秦戏的‘巢’。”说到这里,吕维平用了个很“文气”的比喻:“古语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再好的巢也要筑在梧桐树上。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和剧团就好比是一棵梧桐树,我们很明白,只有让自身长得枝繁叶茂,才能吸引来更多的凤凰。而且,‘雏凤清于老凤声’,除了短暂停留的‘老凤’之外,我们还期望引来更多在这里永久栖息的‘雏凤’,这样,西秦戏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

 

编辑: 李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