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作画学茶艺,创意课程你点睇

26.12.2017  13:57

后乐园街小学的学生展示亲手设计的云肩。

宝玉直小学的学生身穿《红楼梦》角色服饰做广播体操。     

  大江苑小学一名学生根据“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诗句作的画。     

大洋网讯 小学生演绎《红楼梦》经典场景、为古诗词配画、跟茶艺师学茶文化、动手设计云肩,你怎么看?记者近日走访广州部分小学发现,不少学校都在积极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形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足够的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创新的形式,一方面受到不少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则引发部分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担忧:这些创新过程是否重形式多于文化内涵、重展示多于体验?

创新形式

课程体系类:红楼故事会、雪芹诗社、字解红楼

上个月,海珠区宝玉直小学的体育文化节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关注。学生们身着《红楼梦》中角色服饰,扮演书中各式人物,用颜值和演技将著作中不少经典场景和造型“神还原”。记者了解到,今年该校的课题研究为构建“宝玉文化红楼特色”课程体系,将《红楼梦》中适合小学生的内容以丰富的形式融入教育教学。该校校长雷婷告诉记者:“学校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并非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而是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该校通过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开展红楼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隐性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打造上,如建立红楼主题文化墙、人物故事墙等;显性课程则包括开展红楼故事会、影视节(鉴赏87版电视剧《红楼梦》),效仿书中“香菱学诗”的内容开设“雪芹诗社”,教孩子学习古诗词、学会古诗词创作。此外,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也有“字解红楼”的特色方法,将汉字学习与《红楼梦》紧密结合,并针对《红楼梦》中涉及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文化、茶道文化等开展相应的兴趣班和主题活动。

创意活动类:为诗词配画、开茶艺课、设计云肩

本学年,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为诗词配画”的活动,指导学生为语文课上学到的诗词作画,制作成书签和学生储物柜的装饰。在课余时间,学生们互相猜同学画的是哪句诗句。除了为诗词配画,该校还举办诗词竞赛,动员全体学生一起参加。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提高了。

今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海珠区后乐园街小学举办了云肩设计活动,通过课堂讲解、课后动手设计等形式加深同学们对云肩文化的了解。

位于海珠区滨江路的一所市一级小学,从2015年开始在校园推广茶文化,开辟茶室以及聘请茶艺师到学校为学生开班授课。

各方声音

点赞:学习兴趣明显增大,成绩也提高

据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科赵老师介绍,自从开展“诗配画”活动,学生对于学习古诗的兴趣明显增大,成绩也有一定提高。不过,有的家长认为,美术不是小升初的必考科,学生画画需要一定时间,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可能会喧宾夺主。对此,赵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关键,只要学生“喜欢学,愿意学”,就会比“死记硬背”事半功倍,“而且每个学生只需要为自己喜欢的一到两句诗句配画,同学之间就可以互相学习,起到理解、记忆的作用,一般来说并不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

担忧:学校是否局限于走过场的体验?

海珠区后乐园街小学的云肩设计活动,受到不少同学的喜爱,但也有家长提出担忧:“学校是否局限于‘粗浅的展示’和‘走过场的体验’?”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对记者表示:“这种体验活动会耗费学生太多精力,升学也不会看重这些成绩,不支持孩子花太多时间在这些事情上。

上文提到的滨江路一所市一级小学,推广茶文化两年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该校老师张玉(化名)告诉记者:“多数学生还仅停留在粗浅地知道泡茶的步骤这个层面上,对于中国茶背后蕴含的‘茶风俗’和精神内涵难以体会。”张老师坦言,这和课程设计有关,教学还是仅限于传统的知识讲解和演示操作上,传统文化教育未能真正被学生内化吸收。

来自越秀区的李先生说,他孩子所在的学校会布置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作业,比如中秋节做灯笼、春节写对联等,让学生回家制作再上交作品,最后通过作品来考查、评价,这样就出现很多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的现象,沦为了走形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不少中小学意识到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但往往重形式超过文化内涵、重展示超过体验。同时,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并没有如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建议:贯穿始末、形成体系、融入课堂

海珠区传统文化教育学者、国家高级评茶师龙智敏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重在亲身体验。“不要把所有文化都变成教材、拿到课堂上去。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认同并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品格。”据龙智敏介绍,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的内容转换为现代的语言和方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实践体验。“以学习中国茶文化为例,如果只是纯粹的知识讲解,学生难以达到‘喝懂一杯中国茶’的学习效果,而如果配以茶艺展示、茶席的交流活动等多样方式,能让学生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和精髓。”龙智敏指出,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载体,学校在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上,要能贯穿始末、形成体系、融入课堂,传统文化进校园才能收到实效。

统筹/信时记者蔡晓素

撰文/摄影 信时记者蔡晓素、林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