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1400万斤冬瓜滞销》追踪报道 本地农业企业一日收走11吨冬瓜

17.07.2014  20:46
记者13日在现场了解到,经过农业部门牵线,清远本地农业企业在当日就运走11吨多的冬瓜。冬瓜滞销困境虽然暂时缓解。

  从这次冬瓜滞销事件折射出的农业风险问题,引人反思。梁素雅 摄    

继本报及其他媒体报道了清新1400万斤冬瓜滞销后,农民的困境引发了广泛关注。记者13日在现场了解到,经过农业部门牵线,清远本地农业企业在当日就运走11吨多的冬瓜。冬瓜滞销困境虽然暂时缓解,但从此事件折射出的农业风险问题仍旧引人反思。

冬瓜销东南亚可卖1.2元/斤

这批冬瓜我们有渠道能够销出去,虽然赚不了多少钱。”清远市瑞隆农产品公司负责人邓先生称,这批冬瓜收购回来后,将以每斤0.2元以上的价格卖到东莞、深圳等地的饭堂。邓先生表示,该批冬瓜的销售完全不成问题。

邓先生告诉记者,“因为主要做外贸,我们对合作农户种植冬瓜时,施多少肥料、打多少农药等都有严格要求”,但从清新收购的这批冬瓜大小不一,且并没有按标准进行生产,即使运出去也可能会被退回甚至在当地销毁。

我们合作的农户生产的冬瓜是销往东南亚的,我记得十分清楚,上一批发往新加坡的冬瓜有20多吨,价格是每斤1.2元。”由于海运运费较低,公司能得到丰厚利润。邓先生介绍,目前主要的合作农户集中在英德等地,约种了2000多亩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运作,即农户按该公司的相关标准进行生产,而公司则签订协议负责收购并凭其掌握的渠道销往各地。

订单农业有望化解风险

一方面是清新的冬瓜难销,农户叫苦;另一方面与瑞隆公司合作的农户却能得到0.4元每斤的保底价。

众所周知,农业风险较大,而清远农业局目前正在着力推广的“订单农业”为化解农业风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据了解,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清远目前着力推广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体现了订单农业的特征。

更令记者感到诧异的是,在该模式中,强势的反倒是农户而非企业,“农户按照我们的要求生产,我们统一提供如化肥、农药等农资。”邓先生介绍,而且其签订的合同还具有保底价,以为农户降低风险。

保底价有了,如果市场环境好,我们还会与农户协商提价。”邓先生介绍,如果市场不好,因为签订了合同,企业基本不可能违约,但对于农户,如果市场价较高而我们没有协商好收购价,农户卖给别人我们也没办法。

即便如此,由于有广泛销路,该企业仍旧愁没有合作农户,此次来收购冬瓜的一个初衷也是借此帮这些农户一把,方便以后建立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