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暨大毕业生:听不见声音,却成了四十万人的耳朵

06.03.2019  18:20

大洋网讯 失去听力,是一场劫难。在广州生活的石成川,因为一场病,11岁时成了重度听力障碍患者。8年前的高考,他以超出重点线41分的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毕业后,他放弃稳定的工作,开始创业。目前,他开发的APP,正服务近四十万听障人士无障碍沟通。

他的经历再次证明,劫难,只是强者梦想的起点。

如果技术能跨越声音的障碍,或许能带来很多改变。”不久前的全国爱耳日,每逢这个关注听力受损的公益性节日,石城川总有不少的愿望期待实现。

左一为石城川。

4年前,他立志解决听障人士沟通的痛点,毕业没多久后在广州创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无障碍沟通软件、智能字幕速记系统等“黑科技”,服务近四十万听障人士无障碍沟通。

如今,他开启了“寻声”之旅。由于几乎听不见声音,发音器官长期“荒废”,石城川曾几近忘了怎么“说话”。“但学会表达更有助于听障人士与普通人之间的交流,我自学了拼音和发音,开发了语音训练的系统。”他说,无论是无障碍沟通还是自学语音,都是希望构建无障碍沟通的环境。

过去:

听不清声音成为一切难关的开始

双耳听力120分贝,属于重度听力障碍——11岁的一场病,使得石城川几乎听不见声音。尽管只能通过PPT和教材来学习,但石城川依旧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的尖子生。2011年高考,他考出了超四川省理科重点线41分的好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学习应用数学。

过去,大家对石城川的友好与平等也曾让他感到不好意思和麻烦。然而他发现,相比于自己的幸运,更多人可能因为听力的问题遭遇他人的误解和区别对待。“我有个朋友读的会计方面的专业,在校成绩超过平均水平,但毕业之后应聘过不少财务岗,都被听障为由拒绝了,现在只能做一些体力活。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2%的听障人士因为工作和生活,每天与健听人沟通至少1小时,不过他们当中有六成人对目前的沟通效率不满意。读大二的时候,在网上第一次看到AR眼镜的石城川,了解到科技能把虚拟图像投射到眼镜上后,自己第一时间就萌生了要将其结合语音识别技术,从而实现听障人士“看见”别人说的话的美好愿景,“这对于我们听障人士来说,其实是非常自然的愿望。

然而,一直埋藏在心底的这一美好而自然的愿望,要想把它变成现实,石城川走过的路并不顺畅。

怀揣着这个愿望的石城川,毕业后在投递求职简历时,满怀热情地在其中阐述自己想要实现听障人士无障碍沟通的设想,还尝试过发邮件给相关领域的企业进行主动接洽,却一直没有企业愿意提供赞助支持。看似向现实“屈服”了的石城川,只能先找了一份软件研发的工作。

就当所有人以为他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并不被听力障碍拖累的职业时,石城川选择了离职。

应该是一种使命感吧。”谈及在2015年毅然辞职走上创立“音书”道路的原动力,石城川说,自己本身是听障人士,“这既是我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是为了解决听障群体的沟通问题。我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创业只是我实现愿望的手段。

如果大家能够更加平等地沟通,还会连一次机会都不给吗?”石城川下定决心,一定要创造出一个专供听障人士使用的沟通软件,部分功能甚至供公众免费下载使用,来实现聋健共融。

2016年4月前后,石城川“音书”项目正式投入研发,利用技术帮助听障人士和普通人更好地交流。在近四个月的时间里,石城川和其伙伴一同“写代码”攻坚,希望能开发出一款适合于听障人士,将音频即时转换成字幕的软件。2017年1月20日,“音书”正式上线,经过不断迭代,集成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及语音评测引擎,不仅可以帮助听障人完成面对面沟通,还可以实现字幕视频聊天、多人聊天,供公众免费下载使用。

只需点开软件,即能将彼此的交流以字幕形式迅速呈现在眼前,实现即时交流……他们凭借这一款对于听障人士堪称“福音”的软件,在2017年获得了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颁发的“最具社会价值”奖,同时获得华南理工大学的支持,并作为代表参加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金奖。

未来:

聋不等于哑,他期待更多人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

以技术之力帮助有需要帮助的群体,愿景虽好,却同样面临着不少难题。

软件硬件开发需要不菲的成本,石城川等人为此开设了广州音书科技有限公司。他们一方面不断开发更多的无障碍沟通场景服务,一方面也在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不久前,音书通过国内官方机构认证,被认定为一家创新型社会企业。石城川告诉记者,这意味着他们致力于通过商业手段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解决痛点需求。

相比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社会企业有一套原则和标准,需以创造社会价值为目的。”他解释道,通俗来说就是将盈利继续用于帮助弱势群体的项目上,音书这类IT企业则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

在石城川接受记者采访的“音书”会议室,位于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会议室外人来人往,路过的人或许因为石城川的“大嗓门”驻足。他们不知道的是,坐在会议室里受访时与记者全程对话交流、侃侃而谈的石城川,在使用自己研发的“音书”语音训练不到一年前,还是一名“哑口无言”的语后聋(学会说话之后损失听力)人士。

自读大学以来,石城川便发现自己说话的清晰程度每况愈下,“大家只能听懂我说一两句话。”原来,这是因为语后聋人士听不到声音,声带、舌头等部位得不到正常使用,因此逐渐忘了怎么说话。

因为听力上的障碍,逐渐失去了说话能力,成为不少听障人士心头上的隐痛。石城川还记得,后来自己便只能通过一沓沓“草稿纸”和外界交流。尽管大家不厌其烦,自己依旧不好意思,“而且出来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也会被很多人因不理解而不满。

石城川认为,相较于手语,其实声音更适合于部分听障人士和普通人的交流。他称,虽然沟通即时字幕呈现的功能已经相对成熟,但不少听障朋友此前通过“音书”APP表示,“希望帮助大家训练平时的说话表达”。

如何训练发音,这成了石城川当下面临的一大难题。帮助自己和背后整个听障群体重新开口说话,是他赋予“音书”的另一重期望。不久前,石城川开始在“音书”上开发语音训练功能,而他自己,便是首个试验对象。他买来不少的拼音和发音教材,不断琢磨发音技巧,对照着教材上学习普通话的专业描述,经过一段时间再次找回“说话”的感觉。

双唇闭合,不太紧,软腭上升……”他将自己把握的技巧通过动图以及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自己通过训练的过程一步步掌握声母、韵母发音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形成文字描述。“音书”APP还设计了游戏通关评分的形式,来引导使用者:“b——那一张纸放在嘴前,你会发现发音时纸张基本不动”……这些生动的经验让不少听障人士获益。

石城川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目前“音书”这一功能能让剩20%语音能力的听障人士将发音水平提高到70%甚至80%,“在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要提升到90%或100%!

无障碍的环境或许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很少人知道,学习应用数学专业的石城川在中学时最好的成绩是文科,“文理分科的时候,我文科成绩是第一名,虽然理科也可以,但终究没有文科那么有天赋。”当时的文科讲究理解和记忆,而石城川亦擅长于此,回忆到此处时透露不少的自豪感。

不过,在最终决定文理科时,石城川的高中老师为他作了长远的考虑,“老师建议我选理科,因为更适合以后的教学,更便于我学习。”后来,石城川亦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在大学里,应用数学“是一个跟技术、代码、公式打交道的学科,因此只要吃透了那些理论和公式,听力障碍并不会构成多大的麻烦。

然而,回想起在暨南大学的求学时光,尽管四年里和师生们始终友好平等相处,石城川仍然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还是多了很多缺憾,“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亲耳听到老师的授课,一直以来我都只能通过老师上课的板书和笔记来学习。”他说,一些文化类的课程,仅仅通过教材或者PPT学习就会错失很多内容,因为更多的更精彩的部分是老师口头表达出来的,“但是我就错过了这些内容。

对于文理分科时的选择,“因为个人的爱好十分广泛”,他并不感动遗憾,但无障碍的环境往往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机会。2018年6月,作为已获得社会企业认证的创业代表,石城川受邀到深圳参加一个为期数月的公益课程。在课上,打开“音书”即时语音翻译听课的石城川感触颇深,“也许老师讲的东西不一定喜欢,但通过自己创造出来的APP,自己‘听见’了全部授课内容,在那瞬间真的感觉非常自豪和激动。

其实社会上有不少专业的言语康复专家,这个自创功能目前看来肯定是还不够专业和完善的,也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这方面的工作中。”石城川表示,自己现在也正在做一个最新的言语康复功能,“而目前大多广州听障人士都有用这一软件帮助自己与普通人沟通,且全国用户量已超过40万,但全国2000多万听力障碍人士,我们目前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苏赞、吴阳煜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