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听涛:百米“潮汕胜景”百名潮人绘
百余名海内外潮籍画家联袂创作,将潮汕大地的山山水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绘制成一幅近百米长的山水国画,并将永久地陈列在建成后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这在潮汕大地乃至整个粤东地区均是史无前例。自去年6月份汕头市启动《潮汕胜景图》的创作至今已逾9个多月,这项浩大的工程如今进展如何?3月17日,羊城晚报记者应邀走进广东省越华画院,了解该画卷背后的创作故事。
主创团队采风半年四易草图
17日下午3时,阳光正好。当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画院创作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幅长达30多米、高约1.5米的巨型山水画,其中一幅悬挂于壁,另一幅则平铺在长长的画桌上,十余位画家正围站在画卷旁边,热烈地讨论着。
据了解,这两幅山水画便是已经打完草稿,正在进行正稿创作的百米长卷《潮汕胜景图》。虽然还未最终完成,但画卷上,潮汕大地的知名风景名胜,如汕头的小公园建筑群,揭阳的进贤门以及潮州的湘子桥等已清晰可见,而潮汕三市的地标性建筑、人文景观也均有所体现,糅合在自然风光中缓缓铺陈开来。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这幅《潮汕胜景图》中,也看到了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身影。
“以潮汕平原的三江五山(注:三江包括韩江、练江、榕江,五山指凤凰山、大南山、大北山、桑浦山、莲花山)为基本骨架,融入潮汕文化的一幅整体性的山水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许钦松如此介绍。据了解,汕头市委、市政府正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核心区打造一个面积达50137平方米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并从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邀请著名潮籍画家集体创作美术巨作《潮汕胜景图》,作为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的文化重器。
目前,《潮汕胜景图》正是在汕头市委宣传部的牵头组织下开展创作的,许钦松担任工程总顾问。为了使作品能够“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潮汕各地风貌,画家们在动笔创作前仍对潮汕地区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实地调研和采风,随后主创画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先后打了4次草图,才最终确定了整个画卷的构图框架。
目前,众多潮籍画家正在根据草图进行紧锣密鼓的创作,“接下来还需要继续上墨添彩,完善细节,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争取在今年6月份完成这部传世之作。”许钦松说,届时还将请饶宗颐老先生为长卷题名,请吴南生主席为长卷题跋。
构图和协调风格是两大难题
但是,“潮汕胜景”究竟应该画什么?如何在有限的纸面上调度山水、海洋以及河流诸多元素,并在其中穿插展示丰富的潮汕文化?这是画家们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多次研讨和不断修改之后,主创画家最终形成了一个创作方案,即以五大山贯穿画卷左右,以三条江贯通画卷上下,从左到右呈扇形展开,以近现代文明为主,辅以古代文化,在依山傍水的大环境中,将潮汕古今社会、文化特色的元素一一呈现。
在实际的绘制过程中,画家们又遇到另一个难题:一百个画家有一百种风格,而且每个画家都是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自我认知在进行创作,如何将各种风格有机融合,避免杂乱,让胜景图的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呢?
许钦松表示,参与此次画作创作的不仅有汕头、潮州和揭阳的画家代表,也有许多长期旅居海外的画家代表;不仅有中青年画家,也有德高望重的艺术界名家。为了解决画作风格不统一的问题,他建议各个画家在进行创作时要经常穿插着来画,“一个人不要机械地划分负责某个篇章的创作,而且需要有个统筹的人来负责协调把握”。
胜景图承载潮人乡情乡愁
在去年的《潮汕胜景图》创作启动仪式上,汕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镇松曾表示:“《潮汕胜景图》将有助于提升汕头作为粤东区域文化中心的凝聚力、影响力以及构筑全球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对此,应邀参与本次胜景图创作,旅居海外长达35年、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潮籍画家许固令深表赞同。他告诉记者,海外潮人们始终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有着不同寻常的执著和感情。通过参与《潮汕胜景图》调研和创作,许固令从中看到了许多儿时的记忆,对家乡面貌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许钦松认为,创作胜景图是一个凝聚和展示全球潮籍美术家艺术风采的难得机会,而将胜景图作为一项“文化重器”,永久保存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则是赋予了画卷更多“使命”,它将成为一个承载海内外潮人“乡愁”的平台。
赵映光、王漫琪、陈群、孙少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