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管忠震:肿瘤化疗领域先行者
他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肿瘤化疗研究者,1964年受著名学者谢志光教授指派筹建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他是中国肿瘤内科杰出贡献奖的获得者,早在1982年便考取了WHO奖学金赴美研修,与海内外专家广泛交流合作;他是孜孜不倦的医学探索者,敢于挑战国际权威,开创了何杰金氏病的“中国模式”,在世界医学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他就是国内化疗界“北孙南管”中的“南管”,管忠震。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新浪广东邀请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管忠震教授做客直播间,分享他的肿瘤化疗研究之路。
管忠震接受新浪广东专访 摄影/陈丰毅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人的一生要做很多选择,而那些关键的抉择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对管忠震来说,他人生的转角,或许该从他被调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说起。
1965年,33岁的管忠震是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的一名内科医生,因获伯乐谢志光院长的赏识,他受邀去肿瘤医院筹建肿瘤内科。而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整个命运。
青年时期的管忠震20世纪60年代,肿瘤治疗还很局限,“能手术的就手术,如果已经转移,那就没办法了。”管忠震说,整个社会对肿瘤治疗很悲观,化疗在当时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只有北京、上海等地极少数的几位医生开始涉足,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在全国首开先河成立专门的学组。
十年的内科医生执业经验,管忠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时已是血液内科的负责人。“内科的涉及面很广泛,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后,再去学习一个专科,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有利的先机。”
1963年,管忠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进修了半年,系统地学习了血液肿瘤,如淋巴瘤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也是肿瘤内科的重要内容。管忠震说:“肿瘤内科一开始还是着重研究血液系统的肿瘤,疗效比较显著,而后来才逐渐对不同器官的肿瘤都有研究,如肺癌、胃癌等。”
1965年,当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在广州各大医院寻找肿瘤内科人才时,年轻的管忠震获得了谢志光院长的青睐。“医院当时还给我配了两个助手,都是1961年毕业的优秀人才。”管忠震笑着说。
管忠震筹建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站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机会增多,前往国外学习成为热潮,管忠震是这批“留学潮”中的一员。
1982年,管忠震来到美国休斯敦著名的癌症研究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在那里学习了整整两年,这给他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学习的好机会。
管忠震与国外专家交流“那时候世界各国的癌症研究还走在前面。”管忠震说,他在国外参加的第一个学术会议是国际抗癌联盟大会(UICC,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当时全中国只有5个人参加,而日本当时有50个人参加。”这让管忠震深感国内肿瘤研究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各国学术交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开始有机会走向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管忠震参加国际会议访谈过程中,管忠震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惊叹,说到关键之处,他还会专门拼写出来。镜头前,年过八旬的他,在谈起肿瘤化疗及学术研究时,思维依然非常敏捷。在无数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他用英语传递中国肿瘤研究的最新成果。
最成功的一次学术报告,当属1990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国际抗癌联盟大会。受德国科隆大学Diehl教授的邀请,管忠震作为亚洲肿瘤诊疗经验的代表,在会上发表了关于何杰金氏病治疗的“中国模式”。
何杰金氏病,又被称为霍奇金淋巴瘤,这是一种淋巴系统独特的恶性疾病,开始常发生于一组淋巴结,然后扩散到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组织,是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各国发病率尤其高。当时世界上治疗何杰金氏病,最出名的是斯坦福大学,其中卡帕兰教授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治疗模式影响了整个血液肿瘤界。
“他们认为如果放射线能够覆盖何杰金氏病肿瘤所在的区域的话,就有可能把它治愈。体表的淋巴结是可以摸得到的,但是在体内,尤其是腹腔中及腹膜后里究竟有没有淋巴瘤呢?”管忠震表示,1990年CT还没有广泛使用,按照他们的理念,为了查清何杰金氏病究竟侵犯了身体的哪些范围,除了体格检查之外,还要剖腹探查,把肚子打开,把脾脏切掉,探查腹膜后及髂窝淋巴结,把肝脏做活检。
管忠震为外国患者治疗“还没有治疗就把病人的肚子打开,切脾脏,拿肝脏去活检,还要深入探查到腹膜后,我就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办法。”管忠震认为这种诊断方法让人难以接受。为此,他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独辟蹊径,首次尝试了以化疗为主,放疗为辅的治疗方案,并简化分期诊断操作,避免了开腹手术,疗效良好。
这是第一次,中国的肿瘤研究工作者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管忠震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中国模式”,赢得全世界的掌声和认可。
管忠震与国外学者在一起不断探索,薪火相传
访谈中,管忠震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探索”和“学习”,从血液内科到肿瘤化疗,他一步步地探索,不断地突破。
如今,86岁的管忠震,依然活跃在国内外肿瘤学的舞台上。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每天都会去医院工作,时刻与肿瘤研究、与医生病人在一起。数十年的医学生涯,管忠震见证了肿瘤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当中很多都成长为全国各地肿瘤学界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医学舞台上不断发出“中国声音”。看着中国肿瘤内科人才队伍根润叶泽,管忠震倍感欣慰。
管忠震与学生们在一起“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之路。”管忠震说,他时刻警醒自己,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而应着重培养他们那种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新路子的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管忠震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他对医学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永不褪去的热度”。
(本文资料照片由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提供 采写/ 新浪广东 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