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后辈:我们都是普通人 但决不做平庸的事
全国政协委员、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建。 周秉建有着多个身份,她是财政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巡视员,是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最受人关注的,还是国务院原总理周恩来的小侄女。
周恩来幼弟周恩寿有六个孩子,其中周秉建年纪最小,大姐周秉德曾任中新社副社长,也是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委员。
“在你心目中,周恩来总理是个怎样的伯伯?”今年全国两会间隙,澎湃新闻记者向周秉建提出了这个“老套”的问题。
慈祥而严格,是周秉建脑海里伯伯最深的印象。对小时候的她来说,心里更多的是对伯伯的亲情,“所以也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
她从不喜欢用一套套的语句来向公众描述伯伯。
以前面对公众时,周秉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伯伯要我们做普通人。”今年,周秉建补充了一句:“不仅我们这一代,下一代的孩子们也都是自食其力的人。”
周日和是周秉建的独子。
与母亲不同,刚过而立之年的周日和更愿意闯荡。他把自己定位为创业服务者,“怎样能够把自己内心的火烧得更大,如何在更广袤的空间里服务更多的人群”,这是周日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他看来,这也是周家后人应该履行的责任。
守业
与众多家庭对长辈亲昵的称呼一样,周日和喊周恩来为“我家老爷子”。
周日和尊重母亲这一辈表达对周总理敬爱和怀念的方式,但与母亲用做普通人来践行承诺的的方式相比,他自己更愿意传承并把周恩来的精神发扬出去。
周秉建这一辈人认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百姓做贡献,是对伯伯最好的怀念。
而周日和却认为:“周家的后辈都是普通人,但决不做平庸的事。”
今年的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17周年纪念日。
在今年的“学习周恩来同志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德”座谈会上,周秉德发言称:“伯父常对我们说:‘你们现在就是普通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就是普通劳动者。无论上学、工作和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不能依赖家庭。’他说,这就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所在。”
周恩来对晚辈的教育没有放在嘴上,而是让晚辈们过普通百姓的生活:一家人住在胡同里,孩子们在胡同旁边的普通学校念书,平时挤公交车上下学……
1968年,16岁的周秉建赴内蒙古插队。1970年地方征兵时,周秉建和其他知青一样,通过正常手续参了军。
那个年代的青年都愿意到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去锤炼自己,为祖国贡献力量,大家都以参军为荣。而军装更是那个时代让青年男女们最羡慕、最“时尚”的装束。
当周秉建高兴地来向伯伯伯母报告时,却没想到伯伯建议她脱下军装,回到牧区。伯父对她说:“你可以把机会让给牧民青年,而你就是要回到草原,去住蒙古包和牧民在一起。”
听到伯伯的话,周秉建心中难掩委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转变和心理调整,她很快回到牧区,并渐渐体会了伯伯的良苦用心,也就释然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做普通人的心态贯穿周秉建的生活。后来,周秉建多次把上学、招工、进机关、提拔的机会让给了他人。
“这没什么不好。咱们要给老百姓干事儿,就踏踏实实干事情呗,为什么要职位呢?”谈及原因,周秉建更愿意把这总结为这一代人的革命理想主义。
周秉建把自己的责任总结为“守业”——守住周恩来留下的精神遗产。
在和母亲讨论自己的想法时,周日和会换一种思路:“有一次谈到‘老虎’下台的问题,我和母亲说,您这么好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么为老百姓服务,为什么把很多机会都让出去呢?她的态度依旧是要把更高的位置让给更有需要的人。但我认为,如今这个社会并不是当初老爷子所处的时代,如果一个身居高位的人,不是您这样的好人,而是给百姓惹祸的‘老虎’们,侵吞了很多国家资产,伤害了无数老百姓的利益,这是不是周家对百姓的失责?”
作为孙辈的周日和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为“传承”。
“周恩来的精神是一种标杆,当周家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精神,很多人会跟着发扬。”他说。
周日和曾给自己定下目标,自己的第一笔工资,必须来源于自己所创建的,且是能够帮助国家缓解社会问题、服务于百姓的事业。
周日和肯定地对澎湃新闻说,他最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基于周恩来精神建立自己独有的品牌,从做垂直细分行业的创业企业培育开始,来帮助优质的中小企业成长,最终服务到更多的百姓。
周秉建给儿子取名为“周日和”,蒙古语是心脏意思。
“我所培育的,不是当前已经成名的企业,而是一些有极强的创业心以及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精神的新型公司。”周日和说。
在周日和看来,创业者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作为周恩来的后代,理应为创业者服务。
“我如果不去做,难免会有人提出质疑;如果没做好,就一定会有批讽的声音;如果做好了,也一定会有个别人认为这是靠着家里背景做好的。”周日和很明白,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压力,他要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他在任何方面都极其谨慎。
对于儿子的创业劲儿,周秉建表示理解他自食其力的想法,不会强迫儿子随自己的意愿。
而这也是周恩来一贯的教育理念。
宽容
《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1946年9月,周恩来在接见美国记者李普曼时说:“15岁(1913年)我入南开中学……1917年中学毕业后我去日本念书……1919年五四运动时回国,又进南开大学,参加五四运动,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后该报被封,我被捕,坐牢半年。”
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等4人领导天津各校学生数千人赴直隶省公署请愿,竟被拘捕。羁押期间,周恩来被南开大学开除,他的学籍直到西安事变之后才由校长张伯苓亲自宣布恢复。
周日和与南开也有一段故事。
2005年,大二学年甫一结束,周日和就做出了离开南开大学的决定,下海创业。
“在大学,说实话我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好学生。小时候父母很少陪在身边,后来家人都在一起有那么几年,再一出去,立刻就像撒出去的鸽子,到处跑,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在当时,周日和还是个不安分的年轻人。
周日和解释,所谓创业初期肯定是做市场调研,然后就和身边岁数比较大的朋友开始游历全国,一边走一边分析当下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在预设行业上进行定位和布局战略路径。
“全国走一圈就是两三年。像我这种创业,绝对不能着急拿钱的。”回忆自己的后大学时光,周日和很坦然。
和每个普通大学生一样,刚进入大学的周日和就开始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担忧。他的脑子里总是充斥着各种想法,在大学里自己做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项目。
私自逃离南开时,周日和不敢告诉父母,没过多久却被母亲知道了。
令周日和十分意外的是,母亲竟然没有发火,可也告诫他一定要多听一些与今后创业相关的课程,多自学一些对今后发展有用的知识。
谈及与儿子的代沟,周秉建虽然无奈,但尊重儿子的选择。在她看来,教会儿子如何做人最重要。
在周日和读高中时,周秉建就对儿子说:“不论你以后去拾荒还是做富翁,都必须自食其力,必须遵纪守法,必须注意安全。”
这样一种民主、宽容的教育模式,贯穿着周日和的成长。
周日和的父亲拉苏荣是蒙古族人,也是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央民族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拉苏荣有草原人的开放和大气,在儿子成长过程中,他最担心儿子学习压力太大,不在乎考试成绩,只希望儿子能轻松快乐地生活。
在大学未毕业这一事上,父母的宽容,让从学校出来的周日和长吁一口气之外,也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在心里,周日和对于父母是歉疚的。于是,他暗自下了个决定,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以证明自己。
这个家庭的民主风格亦继承于周恩来。
周秉建回忆说,伯伯一般不会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得知侄女参军了,周恩来劝比自己小54岁的小侄女回内蒙古草原,依然用一种商量的口吻:“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去呢。”
“我能领会到,在伯父商量的口气里,同时也很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意思。”周秉建能领会伯伯的用心,“每个人都有自尊,他也很知道需要保护年轻人的自尊。我感觉到了这一点。”
重返草原后,周秉建回到马背,放牧牛羊。她住在西乌珠穆沁旗一户牧民家里,成了这家的一个孩子,从装束到言行、情感,都越来越牧民化。
从1968年到1994年,周秉建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26年。“草原就是我的家。”面对媒体,周秉建毫不掩饰自己对草原人的感情。
26年在内蒙古的日子甚至给她的语言表达带来了一些改变。在与澎湃新闻记者聊天时,周秉建用“老乡”来称呼牧民,用“内地人”形容城市里的人。
多年来,她被蒙古人的善良、大气打动,如何与人为善是牧民们给她和其他知青们最好的教育。牧民们甚至改变了她对死亡的看法:死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顺应大自然,尊崇规律。
如今,只要有空,周秉建夫妇就会回到内蒙古,看望以前的牧民朋友们。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周秉建也不忘为“老乡”们说点话。
今年,周秉建带着几个提案上会,其中的一份就写满了她对草原生态的忧虑。
在关注养老、农民工子女上学等热点问题之外,周秉建会记着“老乡”们的呼吁和诉求,带着他们的声音上两会。
有人曾问周秉建:“为什么你总站在牧民那边为他们说话?”在她看来,内蒙古作为离北京最近的边塞,维护民族团结对国家的重要性和社会的稳定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且牧民们是最基层的劳动者,是善良的人。
作为周恩来的后代,周秉建认为,自己理应为他们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