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80后把“童年的味道”做成事业,每周一免费请老人吃

21.01.2021  09:35

星期一,叶耀斌的店又迎来“敬老日”,只要是年满70岁的老人,在这一天到店里都能免费吃上一碗“”。

早上8点多,几位老人结伴来到店里。叶耀斌把他们招呼到座位上,不等老人们开口,几碗热腾腾的”锅撇“就端到他们面前。

这是叶耀斌一天工作的缩影,也是他工作时最开心的时刻。一碗普通的锅撇,就这样把叶耀斌和这些老人联系起来。


#记忆·情怀

对于锅撇的记忆,叶耀斌说那是源自于童年时的味道。

锅撇,是东莞传统地方小吃,有的地方又称锅边、锅片。以前,农村妇女多以制作锅撇做“晏昼”(下午茶),送至田里给干农活的家人补充体力。因制作简单、快捷,且有淀粉、有汤,即提高食欲又能快速补充能量,曾流行多年。

不过经历时代变迁,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如今很少人会做锅撇。 叶耀斌说,从85后这一代之后,吃过锅撇的人屈指可数。但是,50岁以上的那辈人可以是天天吃。

许多老人家还记得怎么制作锅撇,但是碍于行动不便等原因,让他们自己动手很不现实。而这,恰好让曾经从事过宣传工作、了解传统文化并重视情怀的叶耀斌萌生一个想法——

自己来做,让老人们回忆当年的味道。

(招牌下显示每周一有“敬老日活动”)

#走访·传承

为了还原锅撇的味道,叶耀斌在筹备开店时就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穿街走巷,走访了许多会做锅撇的老人,向他们讨教这一碗“锅撇之道”。

走访的那段时间里,叶耀斌意识到 “没有最传统的锅撇,只有最美味的锅撇”。

一百个人一百碗锅撇,没有所谓的最传统标准的搭配,家家户户都有不同味道。吃锅撇,吃的是一种回忆,一种情怀。往往深藏记忆中的味道就是最好的,那是家里人用最朴素的食材做出来的。

采访期间,笔者发现店里的一面墙十分有意思。 娘骇”、“肋赤下”、“阿保归 等熟悉的东莞方言字眼通通被印在墙壁上。

叶耀斌介绍,这面墙上的所有字眼都是他从儿子口里记录下来,“他每说一个,只要觉得这个可以就记下来,大概一两个月吧,就把这墙铺满了。

叶耀斌还不忘说到: 我是先让儿子学会东莞话的,方言是一个地方本土文化的根,希望他乡音不改,乡情不变。

(店内文化墙)

#收获·坚持

开店以来,叶耀斌收获了两件最让他开心的事——

一是好多人带着家里的老人过来回味;二是好多人带着小朋友过来,传承东莞滋味。 我们有两面文化墙,一面方言,一面大岭山旧貌,好多人一家老少边吃边看边回忆,那场面好温馨。

一位在店里的老婆婆说,自己已经十几年没吃过锅撇,当年用料也没这么丰富, 那会哪有鸡和鱼,以前的锅撇抓把盐放几条菜就是了。

除了“敬老日”,叶耀斌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参与了“长者饭堂”项目。每天总会按时把饭菜送到符合条件的大岭山老人家里,风雨不改。

当你把午饭送到老人家面前,跟他们聊天,有时候他们还会感动到流泪,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件事是多么有意义。

文/李达燊

视频/黄智谦、苏祖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