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推动"呼格案"再审 赵志红明开审抓到的是真凶吗?

04.01.2015  07:34
他们推动"呼格案"再审 赵志红明开审抓到的是真凶吗?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我推过那道墙,墙移动了一点点。

呼格吉勒图案”中的这些推墙人用了9年时间验证劳伦斯·布洛克这句名言。他们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媒体人: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记者汤计(用5篇内参彻底撬动了“顽石”);律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昕(作为申诉代理人参加了重审之前的工作);检察官:滑力加(检察院系统内第一个公开为“呼格案”呼吁的新城区人民检察官)。

媒体人、律师、检察官,不同职业似乎预示着案件推动力的三股力量,我们在喧嚣过去后重新采访了他们,试图分析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作用力,从另一角度重新复盘“呼格案”。

不管推墙者初衷如何、个人的诉求是否合理,所有努力过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汤计的必然

汤计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刘子珩 郭晓燕

呼格案”平反之后,汤计来到了北京,在新华社总社做了一个报告,参加了一个媒体峰会,做了两期电视节目,接受了若干新闻后生的采访,行程一直满满的。

记者汤计已经年近花甲。在这个平均年龄越来越小、后起之秀越来越多的行业,他算年纪很大的了——同龄人要么走上领导岗位,要么沉寂着退居二线;下一代的同行玩微博、开自媒体公众号,包装着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人。

相比之下,此前的汤计没那么热闹。

他更像个“老派”的新闻人,对一些剑走偏锋的报道角度不能接受——有媒体希望采访案中的另一重要角色赵志红,他认为这个方向恶意且猎奇,直接就批评起记者;有一家杂志也来了,采访他的主题是“体制内的健康力量”,他觉得也不妥,于是拒绝。

但在权力机关与传统媒体构筑的体制内,他老练而灵活地运用了“新华社记者”这个身份,在规则与人脉之中灵巧腾挪,何时按兵不动,何时借力打力,拿捏精准。

一直关注“呼格案”的《法制晚报》记者朱顺忠说,这次翻案,汤计的平台和职业道德缺一不可。

如果他不能给你们鸣冤,我也没有办法了

按照汤计的指引,新快报记者绕过了有武警把守的新华社正门,从西边侧门进入了新华社的招待所。前后采访他的媒体大多被约到了这里,来到北京的几天,他就住在那儿。

不需要自我介绍,就能看出他身上的北方气质,一米八三的身高,壮得像头熊,不过这头熊倒是显得祥和,嘴角带着笑,挤得面颊上的肉突了出来,走路时大大的耳垂也仿佛能晃动。他的口音是山西的,说到有鼻音的字,听着会很吃力。

汤计接触“呼格案”,源于律师何绥生的推荐。

在疑似真凶赵志红出现后,呼格吉勒图的父母李三仁和尚爱云找到了何绥生。何在内蒙古律师圈有一定名气,他查看了相关资料,并向有关人士打听案情后,他认定呼格吉勒图被判死刑确属冤枉,但是联想到案件经办人尚在高位,何自认没有能力翻转案情。

他对李三仁夫妇说,正常的申诉太难,唯一的途径是找媒体,他推荐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记者汤计,“如果他不能给你们鸣冤,我也没有办法了。

事实上,何绥生和汤计至今仍算不上是朋友,当时他这么说,只因为汤计在内蒙古媒体圈名声甚大。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属于其总社派出机构,地位比当地媒体显得高,地方干预相对会少很多,而且,在李三仁夫妇找到他之前的一年,汤计一篇对病逝的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的报道,得到了中央高层的关注和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