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案调查记者揭秘:“奥马巴”错误是怎么犯的
2015年度法治人物事迹:1996年4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毛纺厂大院公厕内惊现一具被奸杀的女尸,警方最终将报案人18岁的卷烟厂工人呼格吉勒图定为犯罪嫌疑人。案发仅仅62天,呼格吉勒图就以“流氓罪”和“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九年后,另一犯罪嫌疑人赵志红供认,“公厕女尸案”是他所为。新华社记者汤计得知此事,迅速以内参形式向上汇报,自治区政法委随即成立调查组,确认呼格案是冤案。此后九年,汤计坚持不懈追踪呼格案,先后写下六篇内参及若干报道。2014年10月,呼格案终于迎来了曙光。汤计说,“我相信,只要心存法治精神,正义迟早都会到来。”
汤计采写过数百篇调查性报道,推动了许多问题的解决。
你问我答
@“pingping”:2014年底内蒙古高院宣布呼格吉勒图无罪了,你当时什么心情?
答:呼格的父母亲等待了18年,我作为一个记者,在追踪报道中,也折腾了9年。平反时刻来了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激动,既为错案依法纠正、国家法治进步欣慰,又为年轻人被冤杀惋惜。
我个人一生没经历过大喜大悲,唯有呼格案的平反,使我体味到了大喜,原来就是大悲,过度高兴眼泪会奔涌而岀。
@“Reid”:在“呼格案”中您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来自哪里?
答:我觉得最大的坎儿是法院一些人纠正原判决缺乏积极性、抵触大,曲折往复多。好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在呼格冤案的调查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护短不偏袒。我也是在这么一大批司法人员的默默帮助下,最终以党中央赋予新华社记者的话语权,推动了呼格冤案的再审。
@“溺水的鱼”:作为新华社记者,有强大的单位在后面给你背书。我是在一个小报工作,舆论监督想都不敢想。我们怎么才能实现一个记者的追求?
答:批评和曝光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除了舆论监督报道,您可以关注发展和民生的体制机制瓶颈问题,并推动解决。也就是说,我们在不同的媒体,可以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磊07319”:很多优秀的调查性报道记者都转行了。我想知道你已经做了多久?还准备坚持多久?
答:首先谈我吧,我马上就要退休了,算是在记者岗位上干了一辈子,就是想改行跳槽也不可能了。当记者写 新闻 ,以笔杆子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乐趣。默默无闻时,我是这样,成名后也没觉得有啥不同。
我用新华社另一位名记者,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的几句话赠予同行共勉:“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你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你也能想到,并做到了,你能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多数人没想到,且没做到,唯有你想到了,并且做到了,你就能成为一个好记者。”
@“张黎”:汤计你好!我也是一名记者,能用报道推动案件再审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您怎么处理职业生涯中不时袭来的“无力感”?
答:社会和体制进步有一个过程,虽然暂时解决不了,但是短期可以尽力而为,长期可以层层推进,继续怀有决心,充满期待。
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我们都是凡人,凡人就做“凡人小事”,以积小步而至千里,以积小事而成大噐。
@“不快乐-马拉糕”:在新媒体冲击下,您怎么看待传统媒体的出路?现在是传统媒体最糟的时代吗?
答:传统媒体相对新媒体的衰落,除了传播技术和人们习惯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传统报道内容的衰败,媒体责任的丧失。
我始终认为,无论报道手段如何变化,都无法改变“内容为王”的新闻定律:记者的新闻观与价值观,决定新闻的价值趋向的定律不会改变。
把握时代脉搏,捕捉时代灵魂,始终考验着我们每个记者的职业灵魂和新闻品格。新媒体没有好新闻,照样无人点赞。
@“Victoria陈”:都说记者是青春饭,你是怎么保持职业激情的?你觉得新闻是易碎品吗?
答:把记者职责当成青春饭,是把一个工作当成了饭碗。必须要把职责与理想结合起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于新闻是不是易碎品,我认为好的作品有其时代乃至跨时代的价值,易碎的是应景之作或者低质量作品。
我年轻的时候就梦想当一名记者,此后,无论时日如何变换,我始终没忘初心。
我一直在做记者,从助理记者,做到高级记者,从年轻记者,做到老记者。我很快乐。因为,我的笔下有人命关天,我的笔下有毁誉忠奸,我的笔下有是非曲直,我的笔下有财产万千。
@“辛昕88”:在你心里,理想的“媒体和司法”关系应该是什么?怎么才能避免让舆论监督变成舆论审判?
答:只要阳光司法,信息公开透明,就不存在舆论审判的问题,舆论审判只是依法治国水平还有待提高的背景下的假象。
新闻媒体没有司法权,怎能进行舆论审判?如果能审判,呼格案何需拖9年?全面依法治国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当下,我们要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自我监督,推动阳光司法,以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正能量来啦”:你怎么评价目前新华社的改革?新华社稿件最近出的错不少,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是新华社在转型造成了内部管理混乱?还是媒体业整体的衰落导致的?
答:新华社近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错,只有奥巴马那一个。新华社每天发稿很多,差错率总体一直是低水平。
我不是为新华社辩解,我是想说,为什么一个“奥马巴”的错误,那么多媒体跟着错?如果报纸的值班编辑不是懒惰,哪能跟着犯错?认真履行好职责,应该是我们每个编辑记者的座右铭。
@“*—*心灵砒霜”:你觉得记者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现在很多人都很反感记者,你怎么看?
答:不可否认,每个社会群体里都有良莠不齐。有些记者做了违法违纪的事或者是失实低俗的报道,有媒体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但凡事也不能以偏概全,媒体近些年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了很多贡献,发挥了很大的推动力。此外有些批评记者的人,本身是做了亏心事的。
当然,我也希望一些同行要始终牢记,新闻的终极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不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写,泄露国家安全的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