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父母赴京为冤案平反功臣赠送锦旗

16.01.2015  07:16

  公安部测谎专家杨承勋接过呼格父母赠送的锦旗,与尚爱云一样潸然泪流

  呼格父母向《法制晚报》深度部主编朱顺忠赠送锦旗

  昨天上午,呼格吉勒图的父母和弟弟庆格勒图专程来到北京,他们准备了3面锦旗,前往公安部及法制晚报社,分别赠送给公安部测谎专家杨承勋、法制晚报社以及法晚记者朱顺忠。“他们多年来为呼格案平反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一家要感谢他们。

   杨承勋是最早为呼格案“真凶”赵志红测谎的公安部专家,2005年他对赵志红测谎后,就对“呼格案”有着明确的态度,“这就是一件错案,证据严 重不足。”这些年来,他一直为呼格平反奔走,多次通过新闻媒体呼吁对呼格案的关注。多年来,有许多与呼格父母未曾谋面的“好人”参与了呼格案。2014年 12月15日,内蒙古高院宣布呼格吉勒图案再审判决:对18年前因故意杀人罪、流氓罪被判处死刑的呼格吉勒图改判无罪。

  昨天是呼格父母第一次见到杨承勋,呼格母亲尚爱云激动地流下眼泪:“如果没有你们多年来的支持帮助,我儿子肯定不会得到平反!

  专家公布赵志红测谎结果时捂脸泪流

  1月13日晚上,呼格吉勒图父母和弟弟庆格勒图带着3面锦旗从呼和浩特出发前往北京。“这次我们是专门来北京,感谢这些年来推动呼格案的好心人。

   14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呼格家人来到公安部测谎专家杨承勋的办公单位表达谢意。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杨承勋是最早为呼格案疑似“真凶”赵 志红测谎的专家,2005年他对赵志红测谎后,就有着明确的态度:“呼格案就是一件错案”。这些年来,他多次通过新闻媒体呼吁对呼格案的关注。

   忆起最早接触呼格案的情形,杨承勋老爷子还历历在目。2005年,赵志红被抓后,其供述1996年曾经作案,1997年、1998年则处于空白 阶段,之后到2000年期间陆续还曾作案。他供述的两年空白阶段,是真的没作案,还是故意不交代?“为了核实这段时间赵志红的作案情况,内蒙古公安厅赵志 红专案组就邀请了我对赵志红进行测谎。

  想不到,赵志红第一个交代的就是1996年发生的“4·9”女尸案。而该案在案发当年即结案,呼格吉勒图被作为主犯已执行死刑。赵志红的供词让专案组成员很吃惊。

  杨承勋说,他当年使用PG-10型六道心理测试仪,采用准绳问题测试法对赵志红进行了测试,最后综合图谱的评分,结果证明“赵志红的供述属实”。“从技术鉴定来说,赵志红的交代是真实可信的。这个案子如果他不交代,别人是不知道的。”杨承勋说。

  在向公安厅专案组成员公布测谎结果时,杨承勋捂着自己的脸实在控制不住情绪,泪水顺着指缝流下来。“你们杀错了一个孩子!呼格案就是错案。

  老专家收下锦旗忍不住眼圈泛红再落泪

  杨承勋在为赵志红测谎后,详细阅读了当时关于呼格的案件卷宗。他认定,“这肯定是起冤案,错了的案子就应该纠正,进行赔偿,这是我当时的意见。

  由于其公安身份必须避嫌,杨承勋一直没和呼格家人联系过,呼格家人只在电视上看到这位“为儿子说话的公安部专家”。如今,呼格案已平反,感谢杨承勋是呼格家人心里一直惦记的事儿。

  时隔多年,呼格父母第一次和“恩人”见面。他们一边拿着“测谎的刑侦泰斗,真相的东方之子”的锦旗,一边握着杨承勋的手。尚爱云再一次潸然:“如果没有你们多年来的支持帮助,我儿子肯定不会得到平反!

  看着呼格父母,杨承勋感慨万千。当了几十年的“老公安”,见过各种各样的大场面,这时也忍不住眼圈泛红流泪。“他们一家真是太难了!这种事情摊在谁头上都受不了!”杨承勋对《法制晚报》记者说,“我一想起其中艰辛的过程,就感觉非常心酸。

  杨承勋说,他是四天前才知道呼格家人要来送锦旗的,“真是没想到,我所做的都是应该的。作为公安人,就坚持公平正义。”杨承勋安慰呼格父母,“好好过好日子,保重身体。

  呼格父母赠给法制晚报社两面锦旗

  昨天,呼格父母也来到法制晚报社,为报社送上“法制的坚强卫士,媒体的先锋楷模”的锦旗,感谢报社多年来对呼格案的持续报道。

  从2006年开始,《法制晚报》就开始关注呼格案,刊发了多篇关于呼格事件的报道。2014年10月30日,法晚再次独家报道了呼格案即将启动重审程序的消息,一时间引爆了舆论。

   从2005年至今,《法制晚报》深度部主编朱顺忠关注“呼格案”近10年之久,他也和呼格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呼格家人来北京,第一个要 联系的就是朱顺忠;当呼格家人拿到最新的案件材料时,第一个联系的也是他们最信任的记者朱顺忠。呼格父母也给朱顺忠记者送上了一面锦旗。

  在接待呼格家人时,报社执行总编辑汤海帆表示,“不仅仅是一两位记者,法晚整个团队都在关注和推动呼格吉勒图案的前进。踏踏实实为追求真相鼓与呼,是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应该做的事情。

  统筹执行/朱顺忠本版文/记者王选辉本版摄/法制晚报记者付丁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