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专家学者和丘逢甲后裔就塑造丘逢甲文化各抒己见

27.12.2014  13:45

  丘逢甲故居位于文福镇逢甲村。今年初,蕉岭县投入2000多万元,对丘逢甲故居和逢甲村进行整体改造。昨日,从事丘逢甲研究的两岸专家学者和丘逢甲后裔云集蕉岭,就弘扬丘逢甲精神、塑造丘逢甲文化各抒己见。

  台湾、蕉岭两地都有纪念丘逢甲的建筑。在台湾学者看来,保护开发丘逢甲故居,要注重赋予其精神内涵,让其成为一种符号,用文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丘逢甲自1896年归籍广东后,即以教育救国、教育兴邦为终生之志。他在粤东闽西奔走兴学,令人敬佩。所以,要塑造好丘逢甲文化,关键是要传达出他的精神。”台湾逢甲大学董事长、博士张仲明说,逢甲大学为纪念丘逢甲而建立,“兴学为树人之大业,育才乃立国之根基”就是其理念的体现。蕉岭作为丘逢甲的祖籍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广东省丘逢甲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李鸿生认为,丘逢甲故居的硬件设施已经很完善,下一步应着重打造文化软实力。他建议,蕉岭要加强与台湾的交流,与台湾逢甲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传承丘逢甲的思想与精神,培育更多有爱国精神的人才。用人才攒名气,用名气引人气。

  “相比其他名人故居,丘逢甲故居较为简朴,实物留存少,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关键是要让它和周边场景相契合,做好配套设施。”丘逢甲侄孙女丘秀芷建议,要利用地势环境对丘逢甲故居进行主题打造,但又要避免将其作为纯粹的风景区来打造,应注重“人文内涵”,讲好本地故事。有关丘逢甲的碟片、书本,甚至演出等都可以在此展示,用文物直观地讲故事,避免展览的内容单调,增强思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同时,也要注意与时俱进,如解说员解说词要根据学者研究而更新。

(炜梅 黄焱 永平 麟胜 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