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加分与“剩下来的东西”
话题缘起:今年新调整的31省份高考加分照顾政策,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刚剔除某项高考加分,又迎来“品德加分”,妥否?
■雷泓霈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当一个人忘记了他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什么是“剩下来的东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可能会淡忘,而好习惯、优秀品质却不会随着时间流失。南开中学建校伊始就开设了修身课,中国大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始校长张伯苓亲自登台给学生讲爱国、讲求学、讲做人和处世之道,给学生知识,更栽培品质、骨气以及坦荡人格。
遗憾的是,当下诸多教育行为、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到“分数崇拜”等功利目标中,以至于部分学生的生存能力降低了、人格发展偏差了、品德水准降低了、个性发展走向极端、心理发展出现失衡。看看那些因一点小事就自杀、弑父弑母弑师的极端恶性事件,不正是这种“瘸腿教育”结出的畸形果实吗?这种现状虽说已得广泛重视,可现实是传统评价标准不动,学校仍然向教师要成绩和“升学率”。
在这样的语境下,高考“品德加分”可以让更多孩子崇德向善,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有了这种评价机制,也能遏制目前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心不在焉的态势,将更多精力放到育人方面,教育是“知识播种机”,更是“人格推动器”,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或许有人认为“品德加分”容易让学生变成“咬钩的功利鱼”,这有点偏颇。任何教育都难免“教育投机性”,就像现在的学生为了得到知识高分而忽略体育、品德发展一样,“品德加分”会让孩子得到了自觉的品德作为和良知熏陶,进而形成品德发展和习惯强化,这种“不见其升,日有所长”的品德拔节,不正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