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加分别伤害了高考公平

28.05.2014  12:53

  话题缘起:今年新调整的31省份高考加分照顾政策,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刚剔除某项高考加分,又迎来“品德加分”,妥否?

    ■李英锋

    诚然,“品德加分”有助于弘扬良好道德风尚,能够引导学生向善、乐善、从善,释放一定的“正能量”,但“品德加分”也让人产生一些疑虑和担心。

  一者,品德属于精神范畴,难以评定等级。各种品德表现尽管有量的区别,有的突出一些有的普通一些,但其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良好的品行。此外,有的学生做过好人好事,可能没有说出来,或者没有证据证明,或者没有被舆论关注;有的学生可能没有遇到见义勇为的机会,因而没有突出的品德表现。所以如果人为地画一条“品德加分线”,设定一些品德加分条件,只给一部分从表面看来品德表现“分量”重且有证据佐证的学生加分,对其他学生就是不公平的,也让品德有了功利性,亵渎了品德的纯洁性。

  二者,品德是动态的,是可以变化的。个人的品德表现在高考前后可能会改变,而在现在的考试模式下,高考中的每一分都关系到学生的录取机会乃至命运,如果仅仅依据考生考前的一些品德闪光点让一些考生得到更多、更好的录取机会,有失偏颇。

  三者,品德评定难以量化,不好操控,容易受到一些具有评定权的部门或人员的主观影响,容易滋生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现象,从而导致品德评定失真变味,成为一些学生靠托关系、拼爹、拼票子加分的新路径。

  笔者以为,德育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应该全面开展德育,让德育与文化教育并重,但我们应该让德育自然、纯净,不该用功利性的方法来考核德育、激励德育,而“品德加分”可能会伤害“高考品德”甚或“教育品德”,应慎行——如果确有必要,也应作出科学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