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毡房节”里说毡房

05.04.2015  18:57

中新社阿斯塔纳4月5日电 题:“哈萨克毡房节”里说毡房

记者 文龙杰

首届“哈萨克毡房节”于4月4、5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阿尔巴特行人巷(丝绸之路大街)举行。毡房现在已退出了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但作为民族传统的象征符号,却有着超出居所或生活习惯的更广泛和深远意义——关乎族群记忆与国家认同。

毡房在哈萨克语里称“”,也常译作“帐篷”,在哈萨克斯坦文化语境中具有重要地位。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活动期间,游客和市民将现场了解和学习哈萨克毡房的制作、搭建、布置等知识,并有机会参与各类传统游戏和体育活动。这项活动旨在庆祝哈萨克毡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民众深入了解哈萨克传统手工艺。

有机会的话就去看一下吧,应该蛮有意思的。”居住在哈首都阿斯塔纳的劳珊·佐尔菲亚向中新社记者建议。“你以前见过哈萨克毡房吗?就是纳吾热孜节的时候,在广场上搭建的那种。

纳吾热孜节是哈萨克族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哈萨克人这一天在广场上搭建毡房具有重要的仪式意义。哈萨克人通过这种活动仪式,恢复、传承和强化本民族传统,增加对本民族的认同。在这个层面上,毡房早已不是简单的居所或生活习惯,而是族群的象征。

的确,毡房坚固耐用,空气流通好,拆卸方便....。.可那毕竟是从前的事了”,女医生罗扎·奥涅佐娃说,“我想,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在这种严寒条件下,能不能洗热水澡吧。”“毡房已经不属于我们的生活了,我们需要的是‘大帐篷’。

罗扎说的“大帐篷”指的是阿斯塔纳市的高档购物中心“汗沙特尔”,也叫“可汗之帐”。该建筑高150米,被称作世界最大帐篷,是阿斯塔纳城区中轴线人行道终点。该建筑的原型就是哈萨克毡房,作为一个地标,其呈倾斜针尖状的顶端总是能唤起人们对哈萨克毡房的想象;建筑的宏伟壮观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了民众对以毡房为象征的哈萨克民族的自豪感。

作为重要公共空间的哈国家博物馆,也专辟出一个区域来展示毡房的取材、结构和搭建等。毡房之所以拥有如此重要的文化意义,是因为关乎族群记忆和国家认同。

哈萨克斯坦1990年代初才独立创国,共有125个民族,哈族作为主体民族占该国人口的64.6%。国家认同仍是该国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公共活动、节日仪式、博物馆和建筑等,“毡房”已被塑造为凝聚哈萨克人认同的符号。(完)